十四五期間,各省清潔供熱工作怎么干?各省發布的“十四五”能源規劃對此作了相關規劃。了解不同省份的清潔供熱工作安排,可以有效指導企業的業務發展規劃。
截至目前,山東、福建、湖北、江西、上海、廣東、北京、青海、天津、內蒙、甘肅、四川、浙江、遼寧、河南等15省已經相繼公布了“十四五”能源規劃。其中涉及清潔供熱的內容要點都有哪些?特匯總如下。
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年8月9日發布
有序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建設,鼓勵現有農林生物質直燃電廠實施供熱、供冷改造,推進大型燃煤機組耦合生物質項目建設。
積極推進生物質非電利用,科學布局分布式生物質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銷售基地,鼓勵發展生物質鍋爐供熱模式;支持生物質天然氣試點建設,加快生物質天然氣產業化發展。
加大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力度,破解地熱能開發利用瓶頸制約,穩妥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推進太陽能光熱利用。到202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生物質能供暖面積達到3500萬平方米左右。
依托沿海核電項目,加快核能供熱、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全面建成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實現海陽市450萬平方米核能供熱“全覆蓋”,打造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積極推進海陽核電向煙臺市區、青島即墨等地跨區域供熱。
在確保電力、熱力接續穩定供應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關停整合。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后燃煤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關停整合;全面關停淘汰中溫中壓及以下參數或未達到供電煤耗標準、超低排放標準的低效燃煤機組,確因熱力接續無法關停的機組實施技術改造。
以現代信息通訊、大數據、人工智能、儲能等新技術為支撐,重點在工業園區、公共機構、城市商業區、商業綜合體、居民小區等,依托配電網、配氣網、熱力網等能源網絡,因地制宜建設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多能協調互補的“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能源系統,推動能源匯集、傳輸、轉換、運行等智能化控制,實現“電熱冷氣水”高效供應和能源梯級利用。鼓勵以分布式風電、光伏等為主要電源的“智慧微網”建設,與工業、建筑、交通等產業協同發展,實現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
提升供熱、燃氣等能源基礎設施覆蓋范圍和建設水平,大力推廣用熱量分戶計量,加快工業余熱在城鎮供熱的規模化應用,推廣可再生能源供暖、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清潔取暖方式。推動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地熱能供暖(供冷)、太陽能供暖項目。
遼寧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2022年7月14日發布
逐步拓寬電能替代領域,推進“電能替代+綜合能源服務”,在清潔取暖、工業生產、建筑供冷供熱、交通運輸、生活消費等領域,大范圍推廣電能替代。大力實施大型熱泵、電鍋爐、雙蓄電等以電代煤(氣)項目。
鼓勵鋼鐵、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行業企業充分利用余熱、余壓等富余能源,開展發電、供暖等業務,提高能源梯級利用水平。
推動煤電行業實施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優先推廣使用成熟適用技術進行煤電節能減排改造,進一步加強新裝備、新技術研發和試驗示范工作,推動行業整體節能降耗。因地制宜推廣燃煤耦合農林廢棄物、市政污泥、生活垃圾等發電技術。
持續降低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和能耗水平,實現角色轉變,提供綜合服務,不斷提升清潔低碳、高效靈活發展能力。堅持分類施策、分企施策、一廠一策、一機一策,科學制定改造方案,并結合電力供需情況合理把握節奏、穩妥有序實施。到2025年底,全省煤電機組平均煤耗小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提升供熱能力300萬千瓦,提升調峰能力60萬千瓦。
在城市工業園區、旅游集中服務區、生態園區、大型商業設施等區域,結合供電、供熱、供冷等多元化要求,合理選擇建設規模,積極發展基于天然氣發電的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能源,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重點圍繞鋼鐵、化工、有色金屬等余熱資源富集區域,開展余熱發電、余熱供暖等業務,提高系統綜合能效。
因地制宜推廣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先在農村公共活動場所、公共文化設施場所應用清潔能源供暖,改善農民炊事、取暖等用能條件,提高農村生產和生活用能效率,提升清潔能源在農村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浙江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5月7日發布
積極探索發展新型儲能設施,試點建設氫儲能和蓄冷蓄熱儲能等項目,建成一批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的電化學儲能項目。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推進虛擬電廠建設,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開展電力需求側響應,到2025年,電力精準負荷響應能力擴大到千萬千瓦級,負荷側調峰能力達到全社會最高負荷的5%。
實施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研究推動30萬千瓦級煤電機組實行延壽、等容量替代或轉為應急備用電源。持續實施煤改氣工程,全面淘汰35蒸噸/小時以下的燃煤鍋爐。
四川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2022年3月3日發布
進一步擴大電能替代范圍,在工業生產、交通運輸、農業生產、供暖供冷、家居家電等領域因地制宜推進電能替代,不斷提高電氣化水平。持續擴大電能替代規模,重點在燃煤(油、柴)鍋爐窯爐、港口岸電、電烤煙、電火鍋、機場橋載、冰蓄冷、電驅鉆井、電驅壓裂等領域實施一批電能替代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2021年12月31日發布
加大全域地熱資源勘查,探獲大中型地熱田,為地熱資源利用提供保障。拓展蘭州、張掖等盆地地熱資源利用領域,大力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推動地熱能分區分類利用和井下換熱技術應用。積極開展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提高地熱資源利用率。加強地熱資源動態監測,探索回灌技術,推動地熱資源高效、循環和綜合利用。
加強多種能源與儲水、儲熱、儲氣設施集成互補,構建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智能支撐體系。
實施清潔取暖替代工程。因地制宜采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能源,重點推廣太陽能熱利用取暖和可再生能源電力取暖,推廣高效節能爐具,實現散煤燃燒取暖的長效、經濟替代。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2022年2月28日發布
大力提升電源靈活性。按照“應改盡改”原則,積極推進燃煤機組靈活性改造,實現燃煤機組由主體保障功能向提供可靠容量、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功能轉型。重點實施燃煤熱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推進熱電機組“熱電解耦”運行,鼓勵30萬千瓦級以上純凝機組實施靈活性改造,推進自備燃煤機組參與系統調峰,并具有不低于20%機組額定容量的調峰能力。
鼓勵聚合蓄熱式電鍋爐、智慧樓宇、智能家居、用戶側儲能、工商業負荷等可調資源,推動綜合能源服務、輔助服務供應商、能源聚合商等多元主體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化交易,打造虛擬電廠生態體系,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能力,到2025年,構建最大負荷3%的需求響應資源庫。
圍繞化工、鋼鐵、電廠、有色金屬、煤炭開采等余熱資源富集行業,開展余熱發電、余熱供暖,提高系統綜合能效,減少煤炭消費。
加快工商業領域再電氣化進程。以包頭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等地區重點工業園區為試點,實施能源綜合利用升級改造行動,打造“統一供應、多能協同、梯級利用”的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園區,實現冷、熱、電、氣、汽等用能需求集中供應。在包頭稀土高新區、鋁業園區,鄂爾多斯達拉特、鄂托克經濟開發區開展工業電能替代示范,推進工業電鍋爐、電窯爐、熱泵應用,推廣新增熱負荷電能替代。在采礦、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等領域推廣使用高效電動工具,實現電能高效利用。在餐飲領域,推進沿街商鋪“瓶改電”,建設全電街區和全電食堂,支持電能用戶參與電力市場。
穩步推進清潔電取暖。堅持“宜電則電、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原則,在熱力管網無法達到的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或生態環保要求較高區域,推廣應用電鍋爐、熱泵、分散式電采暖。開展綠色社區建設行動,在機關、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大型公共建筑,推廣應用電鍋爐、熱泵、太陽能集中供熱。在呼包鄂推進清潔供暖示范城市建設,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加快探索高比例清潔能源電供暖示范。在農村牧區推廣電采暖替代,打造一批清潔取暖示范項目。到2025年,新增電供暖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
推進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特征的智能電網、氣網、熱網改造建設,實現能源供需智慧友好互動和“源—網—荷—儲”協調發展。到2025年,建成呼包鄂能源數字化轉型示范工程和蒙西電網數字化轉型示范工程;產能300萬噸/年以上大型煤礦全部實現智能化改造,煤礦井下高危崗位機器人替代達到1/3以上,風電場、太陽能電站智能化程度達到較高水平,電網完成智能電網改造,油氣管網、熱網全面實現實時在線監測,基本普及水、氣、熱、電智能終端表計。
因地制宜發展風、光、生物質、地熱能等清潔能源供暖,充分利用農村牧區豐富的禽畜糞便、秸稈等廢棄物資源,發展戶用沼氣,構建綠色、靈活、安全的農村牧區供能體系。
天津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2月19日發布
推進居民生活電氣化,因地制宜發展電采暖,充分利用電網低谷電容量,在園區、公建推廣電蓄熱供暖技術,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和5G技術應用,推廣普及智能家居技術,提高家庭電氣化水平。力爭到2025年,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8%。
拓寬可再生能源消納途徑,鼓勵可再生能源電力就地制氫、制冷、供熱等,實現靈活轉化利用。結合園區、工業企業用能需求,推廣以消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局域網、能源互聯網等新模式,促進可再生能源靈活消納。
支持大型建筑、工業園區、交通樞紐等冷(熱)負荷集中區域,建設冷熱電多聯供分布式能源系統。推廣綜合能源服務,以終端用能需求為導向,優化能源供給,從單一品類向綜合能源發展,滿足終端用戶多元能源消費需求。依托公共配電網、熱力網、燃氣配網等設施,集成空氣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等多種清潔能源,構建多能互補、多需聯供、靈活可靠、供需一體的“能源局域網”。
加快供熱管網建設,結合熱電廠的建設和改造情況,合理確定熱電廠供熱能力,統籌分配調配負荷,因地制宜配套建設燃氣調峰鍋爐房,實施熱網互聯互濟改造和老舊管網改造,保障供熱安全穩定。
統籌城鄉供熱行業管理,將農村供熱公用設施逐步納入全市供熱管理體系,進一步促進城鄉供熱管理一體化。
根據供熱和燃氣管道的使用年限、腐蝕程度等情況,結合道路建設、軌道交通項目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及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等工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舊管網及舊樓區居民戶內管道改造工程。將重點區、重點供熱站、重點小區列入改造計劃,優先實施,每年改造供熱和燃氣舊管網共100公里。
完善供熱價格形成機制,逐步理順供熱價格矛盾,積極推動供熱成本合理分攤,適時提高燃氣熱電出廠熱價水平,合理調整燃氣發電價格。完善供熱收費體制,穩步推進供熱計量收費政策。
建立靈活反映市場供需的電、熱、氣價格機制。強化供熱成本監審,理順燃氣熱電聯產電、熱成本分攤機制。
青海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2022年2月21日發布
加快推動工業領域負荷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加強蓄熱電鍋爐、5G基站以及鹽湖化工、有色等高載能行業間歇性負荷的需求側管理。
加快推動清潔化供熱。實施三江源地區清潔取暖工程,采用電能替代方式進行清潔供暖改造。深度挖掘工業、電力等領域低品位余熱資源,充分利用既有熱電聯產機組的供暖能力,在西寧、海東等人口集中區延伸集中供暖覆蓋范圍,加快推進燃煤供暖鍋爐清潔化改造或分散燃煤設施淘汰工作。因地制宜開展農牧區被動式太陽能暖房改造試點,建設分布式太陽能供熱供暖系統,推廣低溫空氣源熱泵采暖,鼓勵地熱資源豐富地區開發地熱和干熱巖供熱。因地制宜推進生物質能的綜合利用,開展核供熱項目前期研究,拓展清潔供暖方式。加快供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開展供熱老舊管網升級改造,健全城市供熱管網系統。
三江源清潔供暖工程有力推進,引導在青央企積極幫扶曲麻萊、瑪多等清潔供暖示范縣供暖改造,瑪多縣城成為全國首個高海拔地區大范圍100%電采暖試點示范縣,為三江源地區清潔供暖積累經驗。
建設海西州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項目。推進三江源地區清潔供暖項目,建設共和、同德、興海、貴南、河南等清潔取暖示范縣,適時擴大范圍。實施西寧、海東、海北等地區清潔供暖改造提升工程。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
2022年2月22日發布
以供熱系統低碳轉型為導向,不斷完善城鎮地區源網設施布局,持續提高農村地區清潔化供熱水平,構建安全清潔、多能互補、綠色低碳的城鄉供熱體系。
增強城鎮地區熱源保障能力。加快熱電聯產調峰熱源項目建設,建成魯谷北重、左家莊二期、首鋼南區、通州河東4號等調峰熱源項目。積極推進蓄熱設施建設,通過改電或并入市政大網等方式基本完成燃油鍋爐房整合替代。深度挖掘可再生能源應用潛力,積極引導新建區域、新建項目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熱。推進燃氣電廠、鍋爐房和數據中心等余熱回收利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余熱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
優化城鎮地區集中熱網布局。進一步增強中心熱網韌性,推進實施朝陽路、雙橋東路、廣渠路東延、小營東路等熱力聯通管線工程。加快東壩金盞、首鋼等地區熱力管網建設,完善中心熱網西部、南部等薄弱地區配套熱網,打通管網斷頭斷點。優化區域集中供熱網絡布局,建設昌平未來科學城等區域配套熱網。
提升農村地區清潔供熱水平。制定完善生態涵養區清潔能源改造、管護、運行政策機制,以電為主,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持續推動農村地區剩余村莊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到2025年,基本實現剩余農村散煤采暖用戶清潔采暖。
大力推動淺層地源熱泵(不含水源熱泵)、再生水源熱泵等供熱制冷技術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融合發展,到202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450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
擴大淺層地源熱泵應用。對具備條件的各類公共機構,以及政府投資的項目,優先利用淺層地熱能供暖。大力支持淺層地源熱泵在新型城鎮體系建設中的應用,鼓勵適宜村莊煤改熱泵供暖,鼓勵設施農業使用淺層地源熱泵供暖,支持淺層地源熱泵與太陽能光熱、蓄熱多能互補應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淺層地源熱泵供暖面積2000萬平方米。
推動再生水源熱泵供暖應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優先利用再生水源熱泵供暖,重點推進碧水、小紅門等再生水處理廠周邊區域熱泵供熱體系建設。實施麗澤金融商務區智慧清潔能源供暖示范項目建設,試點再生水源熱泵供暖與市政熱網融合應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再生水源熱泵供暖面積200萬平方米。
有序開發利用中深層地熱能資源。按照“以灌定采、采灌均衡、水熱均衡”的原則,有序開發利用西集、鳳河營、小湯山、延慶等地熱田,建設地熱采暖示范工程。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中深層地熱示范項目。到2025年,全市新增中深層地熱熱泵供熱面積200萬平方米。
加強空氣源熱泵推廣。有序推進山區和淺山區剩余村莊散煤消減,推進空氣源熱泵供熱改造6萬戶。推動空氣源熱泵在科技園區、特色小鎮等重點區域的應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空氣源熱泵供暖面積500萬平方米。
強化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鼓勵有集中熱水需求的學校、醫院、酒店等建筑優先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繼續在村鎮建筑、農村住宅和城鎮居住建筑推廣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到2025年,新增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建筑面積400萬平方米。
推進城市供熱設施更新。推進可再生熱源替代,實施綠色電力蓄熱鍋爐示范工程,推動高安屯、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廠等余熱供熱。加快推進燃氣電廠熱電解耦,優先使用可再生熱源補充熱網負荷。到2025年,完成全市供熱系統綠色改造供暖面積1200萬平方米。
創新綠電消納模式,完善價格引導機制,推動綠電在蓄熱采暖、錯峰充電、數據中心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積極參與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建設,合力打造氫能與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
推動供熱智能發展。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城鎮供熱系統節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廣分戶熱計量,推動平衡調節和自動監測等先進技術應用。推動新建建筑與智能化供熱系統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結合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低效樓宇更新,同步實施供熱智能化改造,進一步提高供熱運行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智能供熱面積力爭達到1億平方米。
完善供熱價格機制。結合碳中和目標下供熱系統重構和低碳供熱技術應用,研究建立有利于促進節能低耗、綠色高效的供熱價格管理機制。按照同熱同價的原則,穩妥推進居民供熱價格改革。
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3月17日發布
在省內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等有用熱需求的地區按“以熱定電”原則布局天然氣熱電聯產及分布式能源站項目。推進存量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
積極布局大容量儲熱(冷)、物理儲能等其他創新儲能產業?推進廣州、深圳、惠州、肇慶儲能生產制造、科研創新產業鏈集聚發展。
上海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4月16日發布
煤電向清潔高效靈活兼顧轉變。實施現役煤電“三改聯動”改造(節能改造、靈活性改造、具備條件的實施供熱改造),加強用戶側分布式供能、熱泵等綜合能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
江西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2022年5月7日發布
推廣中高溫余熱余壓利用、低溫煙氣余熱深度回收、空氣源熱泵供暖、水泥窯協同處置等節能技術利用,推進能源系統優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鼓勵發展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分布式能源,探索推進地熱供暖、太陽能制熱、生物質供熱等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發展。
湖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04月20日發布
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按照因地制宜、清潔高效、多元利用的原則,結合資源和環境條件,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在工業園區、開發區、產業園區等熱負荷需求集中的地區,穩步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綜合考慮垃圾產量、運輸距離、環境保護等因素,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電廠。推廣生物質多元化利用,支持生物天然氣工程建設,積極發展生物質鍋爐供熱,鼓勵開展生物質與燃煤耦合發電。新增生物質發電裝機50萬千瓦,202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達160萬千瓦。
積極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加強地熱資源勘查,在江漢盆地、南襄盆地、武漢新洲、黃岡英山等地區開展地熱能資源勘查、試驗、評價。積極推進地熱能多元融合發展,在武漢、襄陽、宜昌、十堰等地區,積極推廣淺層地熱能供暖和制冷應用。積極探索中深層地熱能綜合利用形式和市場運營模式。新增地熱能供冷供熱應用建筑面積1900萬平方米,2025年達到5000萬平方米。
在武漢、襄陽、宜昌、十堰等地區,積極推廣淺層地熱能供暖和制冷應用。積極探索中深層地熱能綜合利用形式和市場運營模式。新增地熱能供冷供熱應用建筑面積1900萬平方米,2025年達到5000萬平方米。
提高綠色建筑建設標準,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進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工業余熱等解決建筑用電供暖需求。
加快取暖、炊事用能等方面電能替代,推廣新型電采暖、商用電炊具、智能家電等設施,提升全社會電氣化水平。“十四五”期間新增電能替代量300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例達到25%。
在武漢、襄陽、宜昌等重點區域,結合城市電網改造提升、自備應急電源配置、清潔取暖、清潔能源消納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工程建設。在城市商業區、綜合體、工業園區、居民區,依托光伏發電、微電網和充電基礎設施等開展園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工程建設。
積極探索開展集中供暖(冷)、冷熱聯供。
福建省“十四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
2022-06-01發布
大力發展集中供熱,推動商業綜合體、工業園區等區域構建電、氣、冷、熱等多元化綜合能源供應體系。
河南省“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
2022年02月22日發布
推進太陽能烘干等工業化應用和熱利用技術,以鄉鎮、學校、醫院、新型農村社區為重點,建設一批太陽能供暖、供熱水兼發電示范項目。
因地制宜開發地熱能。加強地熱資源調查評價,提高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量,完善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按照合理開發、有序推動、取能不取水的原則,大力發展中深層地熱供暖,實施黃河灘區居民搬遷安置點及已勘查出的地熱資源有利區域地熱供暖示范工程。積極推動淺層地熱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熱泵供暖制冷,利用污水處理廠中水發展水源熱泵。擴大地熱能在住宅小區、醫院、學校、公共建筑等區域供暖制冷應用,研究應用地熱能發電技術,加強地下水源回灌監測管理。打造千萬平方米級地熱能供暖示范區,到2025年,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萬平方米以上。
促進生活領域用能方式綠色轉型。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提升現有大型熱電聯產機組供熱能力,積極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供暖,擴大集中供熱覆蓋區域,增加省轄市城區和具備集中供熱條件的縣城城區集中供熱面積。
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提升現有大型熱電聯產機組供熱能力,積極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供暖,擴大集中供熱覆蓋區域,增加省轄市城區和具備集中供熱條件的縣城城區集中供熱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