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北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發展迅猛,2007年,該縣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為31.48億元和2.4億元。到200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41.8億元和3.0031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0.43%和17.26%;今年上半年,該縣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15.12億元和3.0179億元,同期增長15.8%和100.1%。張北縣委書記李雪榮說,成績的取得關鍵在于張北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把張北的“風光”資源用活了。而這個“風光”既代表著物理學上風能和光能,也代表自然界景色秀美的自然景觀。
西北風變成清潔能源
河北省張北縣地處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連接帶,與張家口相距雖然只有45公里,但這里最高海拔2128米,與張家口落差達到1000多米,俗話說:山高一丈,土冷三分。在這一高一低之間,由于溫差的懸殊而形成了空氣的強大對流,張北就成了內蒙古高原北風南下的主通道,10米高處年平均風速每秒6.4米,在一些山梁、風口平均風速可達每秒8米。因為這樣的自然環境,張北地區沒有工業支柱產業,農業基礎不牢,一直是全省較為落后的地區。
張北縣將風電產業確定為振興縣域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讓惱人的北風變害為利,成為風電產業資源。張北縣制定了產業化布局,示范性引領,立體式開發,全方位推進的總體思路。目前張北已設計規劃了總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的區域風電發展規劃,并與中節能、大唐、華能、中電投、國電龍源、國網新源等國內10多家大型企業簽訂了500萬千瓦的開發協議。到目前為止,該縣已建成總裝機750臺、總容量近88萬千瓦的風電場。
面對良好的風電開發態勢,張北縣并沒有停止腳步,而是乘勢而上,由單獨抓風電開發向打造風電產業鏈進軍,強力推進風電產業集群化發展。縣里除了抓風電裝機這個硬指標外,還重點加快風電產業的各項配套工作,先后引進了運達風機、安塔風電設備、中節能風力發電(張北)運維公司等一批風機、葉片、塔筒生產及風電設備運維廠家,建設了風電觀景塔,正在建設風電主題公園,初步形成了一條集風電開發、設備制造、運營維護、運輸安裝、科研示范、檢測認證、科普教育、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風電產業鏈條,2008年張北與龍源、中電投等五家企業一次性簽訂了裝機100萬千瓦的風電開發協議,目前已完成投資80多億元;浙江運達也到張北建設了總產能50萬千瓦的浙江運達風機組裝項目,目前已投產,年產值近8億元,實現稅收4000多萬元。預計到今年底,張北裝機容量可達120萬千瓦。到2013年,裝機容量將達300萬千瓦,屆時風電產業將給張北增加地區生產總值40多億元。
巧用日光資源
“風大風多的地方必定日照充足。而事實正如此,張北域內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年平均總輻射量可達5860兆焦,年光照利用時數近3000小時。區域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太陽光線強都是傳統農業生產中的不利條件,而通過辯證思維,這些劣勢也在向好的方向轉化。比如在農業生產中,雜谷、莜麥、亞麻、甜菜等都是喜寒喜光的。比如甜菜,就是一個耐寒、耐旱的作物,晝夜溫差越大,光照越充足,越能為其集聚糖分提升品質。張北緊緊抓住這一優勢條件,在鞏固種植基地面積的同時,進行了糖廠、酵母廠、飼料廠三期擴能,打造產業鏈條,使甜菜開發實現了吃干榨盡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目前該產業總產值達到4億多元。博天糖業股份有限公司張北分公司基地種植面積已經輻射周邊7縣區及內蒙古部分旗縣,形成了覆蓋66個鄉鎮、2300個行政村、20多萬畝的原料種植基地,帶動10萬多種植戶、運輸戶、養殖戶依托甜菜產業走上脫貧致富路。
日光不僅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工業生產和群眾生活方面的開發也全面發展。近兩年,張北縣新建住宅面積達到115萬平方米,而且居民新居建到哪里,太陽能熱水器就裝到哪里。到目前為止,張北已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近3萬套,全年太陽能熱能利用相當于6萬噸以上標準煤的燃燒值。在采訪中,張北縣新能源辦主任于萬明告訴記者,張北農業和居民太陽光能利用取得了成就,目前張北正在全力開發的兩項光伏發電工程可以說是開先河工程。其一是與國家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北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太陽能發電項目,這一項目位于張北公會鎮境內,規劃占地9.25平方公里,開發總規模為200兆瓦,計劃總投資36億元。其二是與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電網公司聯合建設總投資達200億元的國家風光儲示范項目,其中不僅有50萬千瓦風電,同時還有1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11萬千瓦化學儲能,它的建成將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將對可再生資源的規范開發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風光資源無限好
“草原風光無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北京游客張明一家三口在張北中都草原一邊騎馬奔馳,一邊放聲高歌。張明告訴記者,他與家人從北京來張北度假已經一個禮拜了,壩上的風光太迷人了,這里綠草如茵,天藍水清,空氣新鮮。利用張北秀美的自然風光打造另一支柱產業,是張北縣委、縣政府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又一舉措。
張北為京西北第一草原,距北京的直線距離200多公里,隨著張石高速公路的開通,這里到北京的車程已經縮短到了兩個半小時左右,因此到這里的游客逐年增多。前些年游客雖然來的也不少,但停留時間卻不長。縣委、縣政府認真分析原因,發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而破壞生態環境的是粗放型發展的畜牧業。全縣草場承載力是30萬個羊單位,最高時卻達到80萬個羊單位,出現了嚴重超載問題。一只羊,銷售收入不過四五百元,但由于散養放牧,一年就能使兩畝草場沙化,而張北羊產業產值不過一兩億元,用這樣沉重的代價換取微薄的收益,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的。該縣決策者認為,生態是張北的根本,綠色是張北的品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張北最大的競爭優勢,無論從維護首都周邊生態環境,還是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考慮,禁牧勢在必行。于是縣委、縣政府嚴格執行有關禁牧政策,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落后養殖方式,變散養為舍飼養殖。
一年過去,原野上植被滿地;兩年過去,原野青草過膝。這樣,不僅草原能夠滿足養羊需要,還有大量富余量養牛,更可喜的是自然環境的改善,前來旅游度假的人有了明顯的增加。縣委、縣政府抓住良機乘勢而上,充分挖掘“草、雪、壩”三大優勢,在草原游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冬季滑雪、風電觀光、農業觀光、城市旅游等旅游項目,新建了20萬畝花田草海、百里壩頭風景線、野狐嶺軍事旅游基地、仙那都冰雪世界等景區,變“一季游”為“四季游”,不僅大大延長旅游時間,而且使游客停留天數也增加一倍以上,2009年,全縣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創旅游收入4億多元。今年前8個月,全縣已接待游客89萬人次,創旅游收入近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6.5%。張北“風光”產業,風光無限。
在采訪結束時,張北縣委書記李雪榮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貧困地區更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我們通過辯證思維,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把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而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又好又快發展之路。我們有基礎、有信心,使全縣經濟總量在兩三年內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