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國際能源署(IEA)在清華大學發布了《中國區域清潔供暖發展研究報告》,對中國的供熱布局及技術現狀、面臨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國際能源署中國合作部副主任David Benazeraf對報告進行了講解,他指出能源資源稀缺性與安全性可能是抑制未來幾十年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空氣質量是影響中國承諾減少低效污染性化石燃料消費的關鍵因素,由此,政府出臺了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GHG)排放的政策。
目前,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集中供暖管網,2015 年中國熱力管網消費的能源比整個英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都多。但區域集中供暖所消耗的能源依然有約 90%來自煤炭,自 2010 年以來,區域集中供暖所產生的碳排放增加了 30%。
2015 年歐盟集中供暖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達 28%,但在中國占比僅為 1%。
城郊地區供暖燃燒的散煤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相比之下,隨著余熱的利用率的提高,利用包括清潔高效的燃煤熱電聯產在內的方法提高區域供暖系統的效率,能夠更好地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報告》認為,中國有必要采取進一步行動,把建設更清潔高效的集中供暖和供冷系統提升為行動重點,推動制定關鍵政策,開發關鍵技術,降低集中供暖和供冷系統的能源強度和排放足跡。
報告的主要結論:
◆ 2015年時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集中供暖系統,熱水管網總長度達到 19.2721 萬公里,蒸汽管網總長度達到 1.1692 萬公里。
◆中國集中供暖在 2015 年消費了1.85億噸標準煤,高于英國全國的能源消費總量。
◆ 中國的集中供暖管網目前覆蓋的建筑面積達到約 85億平方米(m²),自 2005 年以來已經增加了將近兩倍,還在繼續增加。
◆過去十年,中國北方的集中供暖管網覆蓋的總建筑面積增加了兩倍,基本上接近 2005 年以來北方采暖地區建筑面積增長的總量。
◆隨著城鎮化的持續發展,預計到 2050 年時,中國的建筑面積還會再增加 40%,總面積將超過 800 億平方米(目前的總建筑面積為 573 億平方米)。北方采暖地區集中供暖所覆蓋的建筑面積增速比城市人口增速要快很多,但是各省之間差距很大。
◆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更加清潔高效的集中供暖系統。
◆嚴重的空氣污染已經促使一些城市采取了煤改氣政策,特別是人口稠密的京津冀地區。
◆中國在通過余熱回收提高集中供暖管網總體效率方面具有很大潛力。
◆節能措施,從持續改進新建建筑能效和對現有建筑物進行深度能源改造到加大熱計量的推廣和改善熱分配的水力平衡,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降低建筑采暖和制冷需求能源強度。
◆中國可以利用其豐富的可再生資源,特別是地熱資源和生物質,實現集中供暖(和供冷)的能源多元化,降低煤炭消費。可再生能源占到 2015 年歐盟集中供暖所用能源的 28%,但在中國的占比只有1%。
◆實現區域集中能源供應系統的優化和多元化需要因地制宜的定制解決方案,價格公平的商業模式,以及合理的政府監管。
↓
以下為報告部分內容
中國集中供暖各類熱覆蓋面積占比 ( (2016 年) )
關鍵信息 • 隨著燃煤鍋爐逐漸被淘汰,中國集中供暖的燃料構成正在不斷變化。
改善中國的集中能源供應系統面臨幾項挑戰,包括目前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燃煤鍋爐提供的商業熱力所覆蓋的建筑面積占總供暖面積的 33%,熱電聯產(多數燃料為煤炭)占到 51%,燃氣鍋爐占 12%,其余為其他來源。過度取暖和管網損失占熱力生產總量的大約20%,其中管網損失約占熱力生產總量的 3-5%(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17)。
集中供暖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達到了 1074 噸,氮氧化物達到了 652 噸,PM2.5達 279 噸,分別占能源相關的污染總排放量的 5%、3%和 4%。(IEA,2016a)。上述比重是全國范圍內的年度數據,因此冬季污染排放占比更高。本世紀初以來所進行的熱力改革對建筑性能影響不一(按每平方米采暖需求計算)。雖然中國的建筑改造項目取得了成功,截止到 2015 年,中國北方建筑改造的面積達到大約 10 億平方米(Liang et al.,2015),但熱計量改造方案一直不太成功,一些地方拒絕使用熱量表。
中國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管網所覆蓋的室內采暖建筑面積
說明:其他北方采暖地區代表未與集中供暖管網連接的北方采暖地區供暖建筑面積。總計,北方采暖地區建筑面積占到中國建筑物建筑面積的大約十分之一,占到城市建筑面積的將近 40%。
關鍵信息• 中國北方集中供暖管網覆蓋的總建筑面積在過去十年增加了兩倍,相當于中國北方采暖地區自 2005 年以來的幾乎所有新增建筑面積 。
截止 2015 年,中國的集中供暖系統覆蓋的熱水管網總長度達到 19.2721 萬公里,蒸汽管網總長度達到 1.1692 萬公里。這代表著大約 650 吉瓦熱力裝機容量 (GWth),其中 14%用于蒸汽生產。大約 49%的集中供暖裝機使用了熱電聯產,在 2015 年生產了大約 481 太瓦時(TWh,1 TWh= 10 12 瓦時 )的熱力。中國的集中供暖管網在 2015 年總計生產了 977 太瓦時的熱力(住建部, 2015)。盡管集中供冷遠沒有集中供暖普遍,但其在中國南方覆蓋的建筑面積已經相當可觀。
廣州市的兩大管網總長度為大約 130 公里,制冷建筑面積達到 600 萬 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集中供冷管網之一。中國南方地區的其他城市和夏熱冬冷地區也在考慮新建集中供冷或集中冷熱聯供管網。
2015 年北方采暖地區 ( 城市供暖管網 ) 能源消費情況和 2020 年潛在需求增
說明:人口增長代表的是省級到 2020 年的城鎮化目標,不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后擴大集中供暖管網的密度。峰值密度代表的是相對于城市人口增長的集中供暖能源需求增長,進一步增加了集中供暖管網的密度(每人大約 30 平米)。這些改進情景說明了到 2020 年之前建筑能效年均提高約 4%會產生的影響。
關鍵信息• 由于人口增長和增加管網密度的策略 , 在一些北方采暖地區省份 , 集中供暖能源需求會大幅增加 。
主要城市管網之間的差異(不算迅速增長的縣、鄉(鎮)、村管網)為了解加大北方采暖地區某些省份的管網密度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提供了有用信息。在一些管網密度高的最為寒冷的省份(例如,黑龍江、遼寧、吉林和北京),集中供暖能源需求大幅增長不太可能,因為其目前的管網密度高,建筑接入集中供暖管網的程度也高。根據增加集中供暖連接和管網密度的規劃和政策策略的具體情況,其他省份的集中供暖能源需求可能會大幅增加,比如河北、河南和山東。由于中國北方城區的集中供暖燃料以煤炭為主導,需求增長會給供應鏈和環境帶來很大壓力。若不下定決心降低建筑熱力需求能源強度,實現熱力生產的清潔化,中國北方到2030 年時供暖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會達到 2.5 億噸標準煤(7.3 艾焦)(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15),比 2015 年高大約 35%。
熱電聯產供裝機容量和城鎮區域供暖需求
關鍵信息 • 如果充分回收利用余熱,熱電聯產的供暖產能可以滿足 2015 年北方采暖地區熱網 80% 左右的供暖需求 。
2015年各省天然氣在城鄉集中供暖消費中的占比
《報告》最后對中國國情下,區域清潔供暖發展提出建議
政策和規劃:以靈活的地方解決方案為先
• 需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實現區域集中供暖管網的優化和多元化。
• 通過制定增加管網密度、增加分布式(即非集中式)能源潛力的城市規劃,可以大大提升集中供暖管網的水平。
• 長期規劃應系統化,并與余熱產業發展規劃同步進行。
• 提高供暖統計數據將有助于制定更好的政策。
• 需要建立清晰的政策框架和可預測的市場環境,為經濟有效的熱源多元化提供支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工業余熱。
• 政策需要確保市場環境促進透明公平的價格,反映電力和熱力生產的實際成本,為余熱和其他燃料投入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
• 商業模式需要更多以服務和需求為導向。
• 清潔能源需要積極的價格信號,以便與煤炭形成競爭,例如,對新建煤炭供暖系統進行征稅。
• 經濟或財政激勵對于緩解市場失效(例如,電力和熱力的不公平定價)而言可能是必要的,包括融入環境效益,反應集中供暖系統中熱力生產的“真實”成本。
需求側:基于需求評估制定完善的解決方案
• 建設新的集中能源供應系統應以需求為基礎(首先評估需求),實現系統平衡。
• 為確保集中供暖和供冷的可持續發展,改善建筑圍護結構降低熱力需求至關重要,包括通過改造建筑物和限制建筑室內溫度過高來實現(例如,通過使用儀表、傳感器和控制系統)。
• 行為和節能教育能夠為改善需求側管理提供支撐。
供應側:逐步發展更為清潔的能源
• 供暖應以本地可用熱源和集中供暖管網的規模為基礎。
• 為限制空氣污染,在大城市應避免建設燃煤鍋爐,在中型城市應把燃煤鍋爐數量降到最低或轉換為清潔煤。
• 熱源多種多樣,可以采用熱電聯產、燃氣鍋爐熱回收、工業余熱、數據中心余熱、可再生能源,但是需要適當的定價信號和市場框架。
•只有在環境影響評價允許的情況下,才可把地熱作為一個可選方案。
• 要并入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就需要各種各樣的供應來源,通常需要建立允許可變熱力生產的商業模式(例如,第三方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