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上,清潔取暖推進的時間并不長,是從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14次會議提出后得以加速推進。2017年全國共完成“煤改氣”“煤改電”578萬戶,其中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城市就完成394萬戶。相應的,大氣質量得到好轉,2017年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64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7微克;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控制在每立方米58微克,較2016年降低15微克,并在本該污染最嚴重的12月,位列全國空氣質量十佳城市。
而首批12個清潔取暖試點城市效果更加明顯,據報道已共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面積7.25億平方米,改造戶數683.91萬戶;建筑節能改造1318萬平方米,14.2萬戶。去年采暖季,12個試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3%,重污染天數同比減少57%,部分城市的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已達到60%以上。很多群眾反映實施清潔取暖后,屋里、院子里沒有嗆人的煙灰了,再也不用起夜添煤籠火了,生活質量和空氣質量都有了明顯改善。
一年多的時間取得這樣的成效難能可貴。但隨著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問題也開始顯現。清潔取暖與一般的工程項目不同,其他工程或是新建,或是可以先破再立,清潔取暖項目則基本以工程改造為主,工程量大且必須在取暖期前完成,因為原有設備已無法使用。同時還需要氣源、電源等配套跟上,哪個環節沒有跟上,都不能實現正常供暖。就算正常供暖了,還有老百姓因為價格太貴而寧愿燒煤。
另一方面則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據財政部副部長劉偉介紹,2017年,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44.0%。2017~2018年秋冬季,“2+26”城市細顆粒物平均濃度還有78微克/立方米,部分城市重污染天氣高達30天。
可見,清潔取暖工作的推進還面臨著諸多挑戰,要把這件大事好事辦好并不容易。一邊關系著霧霾天能不能減少,一邊關系著群眾能不能溫暖過冬,兩邊都是廣大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更經濟、安全的清潔取暖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以肯定的是,上一季的試錯為清潔取暖工作試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各地對于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應該有了客觀的評估和認識。現在,正緊鑼密鼓地為這一季的清潔取暖做著準備,以期消除去年讓群眾受凍的不良影響。
而從政策上更是密集關注清潔取暖的推進。去年12月印發《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對清潔供暖的形勢問題做了客觀透徹的分析。也提出了量化目標:到2019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50%,替代散燒煤7400萬噸。到2021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替代散燒煤1.5億噸。
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8月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兩個政策進一步強調必須堅決守住讓群眾溫暖過冬的底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確保北方地區群眾安全取暖過冬。新增天然氣量優先用于城鎮居民和大氣污染嚴重地區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清潔取暖工作事關千家萬戶,可以試錯但容錯空間小。從當前各項準備工作推進程度看,在設施改造、氣源保障等方面較去年準備更充分,今年的清潔取暖工作效果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