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在聯合國工發組織投資與技術促進司司長梁丹、國際太陽能技術中心主任喜文華、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徐錠明、德國駐華大使館公使柯殷以及來自全國太陽能光熱領域的技術專家,四季沐歌全球經理人、合作伙伴、員工等3000多人的共同見證下,四季沐歌(洛陽)太陽能工業園揭開了神秘面紗,正式對外開放,并接受新聞媒體的參觀考察。
據了解,四季沐歌(洛陽)太陽能工業園位于洛陽市科技園,屬于洛陽“動力谷”產業集群的重點項目。于2009年9月開工建設,工業園占地231畝,總投資4.5億元,總建筑面積為12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形成“8萬噸高硼硅玻璃毛坯管、2700萬支太陽能真空集熱管、100萬臺熱水器的綜合生產能力”。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正元透露,這將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制造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業鏈最完善的太陽能光熱工業園,這一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在未來3-5年內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太陽能光熱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全產業鏈的競爭力
“今后,不出洛陽,便可以實現從礦砂、高硼硅玻璃毛坯管、航天集熱管、水箱、支架到整個太陽能熱水器的一體化制造。實現了同一標準、同一體系,在同一工業園內的全產業鏈集成。不僅有助于產品整體品質的提升,還將極大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四季沐歌太陽能總裁李駿認為,洛陽工業園最終將成為四季沐歌在下一個10年快速崛起的戰略要地。同時,以全產業鏈垂直整合為突破口,四季沐歌還將為整個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的做大做強帶來新的產業思維和擴張路徑借鑒。
據了解,多年來國內太陽能光熱產業的發展一直呈現“區域化聚焦”態勢。由于技術門檻較高,高硼硅玻璃毛坯管只掌握在力諾等少數大企業手中,而水箱、支架由于門檻低、質量參差不齊,在各地均有很多手工生產作坊。
近年來,雖然國內太陽能熱水器整機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出現,數量一度高達數千家。不過,擁有從最上游的礦砂中制成玻璃毛坯管的生產制造工藝的企業卻屈指可數,只掌握在少數大企業手同。實際上,全真空玻璃已成為整個太陽能光熱產業鏈中最關鍵的一環,誰能生產玻璃管誰就在市場中擁有“領先半步”的優勢。
11月9日,四季沐歌洛陽工業園高硼硅管一號窯爐成功點火,這標志著四季沐歌已全面實現從航天管、保溫水箱到支架等主心部件100%的自產率,對提升企業對產品質量的監管,實現系統性的技術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決策科學院院長管益忻教授則指出,全產業鏈是一種新型的商業競爭體系,不僅考驗著企業的綜合實力、對市場的反應能力、產品技術的創新能力,還涉及到企業在整個產業的地位和話語權。全產業鏈給企業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將改變“市場驅動”的傳統發展模式,讓企業具備“驅動市場、刺激消費、開拓產業”的競爭力。
五位一體的大平臺
不過,在李駿看來,洛陽工業園的戰略意義除了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貫穿,打通了上下游的“瓶頸”,最為重要的是建立了集“研發、制造、營銷、服務、人才”五位一體化的光熱產業園。未來,除了推動四季沐歌的升級轉型,還將承擔更多的社會公共職能,最終推動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在全球的持續領跑。
據悉,國際太陽能光熱產業化與技術研發基地、太陽能利用工國家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以及共青團中央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等已經先后落戶四季沐歌,為實現太陽能光熱技術的持續創新、專業人才培養、解決社會就業等做出更大的貢獻。
自四季沐歌誕生之初,就與北京大學新能源中心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雙方一直致力于太陽能集熱器的吸熱、保熱等核心技術的研發與創新。2007年,四季沐歌又成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為航天技術民用化搭建了一個立體化的應用平臺,先后開發了飛天、智動飛天等市場熱銷產品。日前,又在洛陽推出全球首臺物聯網太陽能熱水器。
自去年四季沐歌發布“南方戰略”以來,實現了在全國市場近一倍的大幅度增長。今年,四季沐歌立足洛陽提出了“立中原定天下”的雄心,并通過“563戰略”的發布,尋著“市場化走下去、品牌化走上去、國際外走出去”的新目標,在未來5年內加速擴張。
去年,四季沐歌率先在行業內啟動了“三不管太陽能救助站”,借助企業現有的銷售服務網絡在全國范圍內對“廠家不管、商家不管、其它廠家不管”的太陽能提供幫助,直接推動了太陽能光熱服務步入品牌化、標準化時代。
可以預見,隨著研發、制造、營銷、服務、人才五位一體平臺開始運營,在剛迎來企業第一個黃金10年發展的四季沐歌,將聚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下一個10年實現更快、更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