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仝曉波報道:近日,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18年,該市共完成450個平原村煤改清潔能源,完成延慶、平谷、密云區8家燃煤鍋爐房清潔能源改造,并同步做好電力、燃氣、優質煤供應保障。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集中供熱清潔化比例達到99%以上,全市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
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近日發布的2018年空氣質量總體情況,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改善明顯,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SO2連續兩年年均濃度達到個位數,為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5%;NO2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PM10年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
與國家標準相比,SO2遠低于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NO2接近國家標準(40微克/立方米);PM10超過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11%;PM2.5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46%,PM2.5仍是北京市大氣主要污染物。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北京市完成了新一輪PM2.5來源解析,為該市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了科學支撐。目前,北京市在持續發揮全市PM2.5高密度網絡趨勢監控作用的基礎上,已建成覆蓋全市鄉鎮(街道)的粗顆粒物監測網絡,并綜合衛星遙感、空氣質量地面觀測等各類數據,完善“熱點網格”技術,拓展了技術支撐執法的新局面,同時實現了執法向精準化的轉變。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表示,2019年,該市將繼續聚焦PM2.5治理,更加注重法治、精治、共治,工程減排與管理減排并重,常態化監管執法與短期重污染應急相結合,聚焦柴油貨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綜合施策、持續發力,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