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以住宅產業化為實施主體,在綠色建筑的實踐中,走出一條適合區域特點又符合時代潮流的道路。
過去5年,煙臺全市以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為突破口,按照配套聯動、分兵把口的原則,將建筑節能審批、監管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從規劃設計、施工審查、現場施工、質量監督、竣工驗收等環節層層把關,嚴格落實各方主體責任,確保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節能65%和50%的設計標準。
到今年三季度,該市累計建設節能達標建筑超過1600萬平方米,其中創建國家和省級節能示范工程18個,總建筑面積超過380萬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墻外墻里都節能
“禁實”,即禁止生產和使用黏土實心磚。煙臺市早在1998年正式啟動了新型墻體材料革新與建筑節能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墻體材料革新與建筑節能工作領導小組,以禁止使用“實心”黏土磚、推進建筑墻體材料革新為突破口,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了創建節約型行業活動。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根據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積極轉變傳統思維方式和工作思路,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制定了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明確目標,強力推進。
到2005年,煙臺市在山東省率先實現了城市規劃區內新、改、擴建工程禁止使用實心黏土磚,比省政府要求提前了3年。2007年,又將“禁實”范圍擴展至建制鎮城市規劃區,目前已在全市農村全面實現“禁實”目標。5年來,全市累計節約土地1.54萬畝,節能56.5萬噸標準煤。
與此同時,鼓勵引導企業開發節能檔次高、利廢效果明顯的新型墻體材料,并不斷擴大新型墻材建筑應用面積。目前,全市已培育新型墻材企業145家,年生產新型墻材24億標塊,年可節約標煤14.6萬噸,新墻材在新建建筑上的應用比例達到100%。
新墻體材料的應用讓建筑節約了能耗也節約了用地,而新墻體“內里”的節約則讓企業看到了建筑節能的巨大市場。保溫又環保的新墻體,很多是用工業廢棄物制造的,這不僅年可利用工業廢棄物130多萬噸,而且不斷降低新墻體的生產成本。
看到這一市場不僅有企業,還有煙臺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于是,連續幾年,該市在抓新建筑節能的同時,下大氣力引導企業進行新墻材的科研生產及推廣應用。今年,煙臺的新墻材推廣達到一個新高度:1年就新增新型墻材企業14家,生產新型墻材13億標磚,新型墻材建筑應用面積達到350萬平方米。
至此,煙臺全市規劃區內所有新建建筑100%采用了新型墻體材料,而且,框架、鋼結構等新型的建筑結構體系已成為這個城市的建筑主導,預應力技術、外墻隔熱保溫等新技術、新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各類民用建筑工程。
同時,煙臺還采取盤活墻改沉淀基金、爭取國家專項獎勵、實施政策性獎勵等措施,有效破解了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資金制約,調動了建設企業的參與積極性。2009年以來,全市申請到中央預撥獎勵資金1080萬元,啟動改造項目24個共93萬平方米,現已完成改造84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任務指標。其中,市中心區有3個共25萬平方米的項目順利完成既有建筑改造任務。
屋里屋外都“曬太陽”
屋頂上裝太陽能熱水器,陽臺圍欄是太陽能熱水器,甚至一些向陽的墻面也掛著裝飾畫般的太陽能熱水器。煙臺人喜歡說自己是個“曬太陽”的城市,因為這里的市區新建多層住宅的太陽能熱水器一體化應用率已達到100%,小高層及高層住宅的應用率也超過25%,太陽能光伏技術在小區景觀燈、路燈中的應用面積也有55萬平方米之多。
2007年初,煙臺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在住宅建設中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及成套技術的意見》。到目前,煙臺市每千人太陽能熱水器保有量接近160平方米,幾乎是全國平均保有量83平方米的兩倍??傆嫵^800萬平方米的安裝量,即使保守地估算,年也可節電4000萬千瓦時,折合標煤約8000余噸。
今年初,在總結前5年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煙臺市政府又下發了《關于加快太陽能成套技術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要求自今年起,縣城以上城市規劃區新建、改建、擴建的12層及以下住宅建筑,必須應用太陽能熱水器;12層以上建筑,應用比例要達到總戶數的50%以上。2012年起,全部新建住宅要全部應用太陽能熱水器。
在強力推進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應用的同時,煙臺還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推進中水雨水綜合利用、地源熱泵、光伏發電等新技術在建設領域的推廣與應用,并取得明顯成效。地源熱能利用面積達40余萬平方米,光伏發電技術應用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其中,通世南路隧道光伏發電照明工程裝機容量達100KW,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0噸。根據近期出臺的《關于加快太陽能成套技術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新建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小區65萬平方米。
此外,還在海水熱能利用、淺層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方面開展研究。煙臺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樹琪告訴記者,“將選取3至5個項目開展海水源熱泵應用試點,努力創建一批省、部級節能示范項目,為下一步我市創建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增添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