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為什么還用煤
事實上,從2017 年開始,中國就已經大力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利用天然氣、電、地熱、生物質、太陽能、工業余熱、清潔化燃煤(超低排放)、核能等清潔化能源,實現取暖低排放、低能耗。
有數據測算,2017 年在中國,仍有 32% 的人使用散煤和生物質等固體燃料;中國北方農村地區采暖季室內散煤消費量約有 2 億噸。
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錢。研究顯示,清潔取暖的運行成本普遍高于散煤。
一項覆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個省份的八個城市的調研顯示,參與調研的945 戶“雙替代”(用電能、天然氣代替煤炭)居民中,有32% 的用戶在政府補貼后實際支出要超過2000 元。

數據顯示,家庭年收入從小于1 萬元/年升高到大于5 萬元/年,愿意使用清潔取暖的用戶比例從33% 增加到52%。
一項針對北方農村的調研稱,盡管60% 以上的受訪者都了解散煤會造成大氣污染,但大部分人是在有補貼的情況下才會考慮改用清潔能源取暖。
在參與上述四省八市調研的1635 戶清潔取暖改造用戶中,約43% 的用戶表示,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會不同程度地使用煤炭。其中近70% 的用戶表示,會使用散煤而不是清潔煤。
這之中,近99% 的用戶是“煤改電”和“煤改氣”用戶,也就是說,散煤復燒率可能高達30%。

但推行清潔取暖確實勢在必行。
上述對北方典型農村居民冬季取暖的研究顯示,農戶室內日均PM2.5 濃度為255μg/m ,是世衛組織提出的日均濃度指導值25μg/m 的10 倍以上,37% 的家庭室內一氧化碳日均濃度超過了世衛組織提出的日均濃度指導值7mg/m。
世衛組織統計,每年約有近400 萬人因固體燃料的不充分使用及通風問題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過早死亡,室內空氣污染導致人均預期壽命減少約8 個月。
━━━━━
怎么補貼是個難題
根據《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 年)》提出的總體目標,到2019 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50%,到2021 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達到70% 。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上一個采暖季結束,我國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為50.7%,比2016 年提高了12.5 個百分點,完成了規劃提出的階段性目標。
為了這12.5 個百分點的提升,中央和地方花了多錢補貼呢?
2017 年5 月,《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明確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到2019 年7 月,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已由12 個擴圍到43 個。

根據中央財政支持北方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的現行獎補標準,直轄市每年獎補10 億元,省會城市每年7 億元,地級城市每年5 億元,汾渭平原城市原則上每年3 億元。
但問題是,試點城市的改造任務量存在很大差異。
比如,在首批12 個試點城市中,河北省的保定和廊坊同屬地級市,享受同等級的中央財政獎補資金;三年改造任務量分別為246.6 萬戶、84.95 萬戶,前者是后者的2.9 倍。
在第二批23 個試點城市中,改造任務量最大的地級市為邯鄲,三年計劃改造132.71 萬戶,改造任務量最低的是陽泉,三年清潔取暖改造任務量為16.16 萬戶,前者是后者的8.2 倍。

相比中央財政的支持,地方政府補貼對清潔取暖的影響似乎更大。
2017-2018 年,中央財政給予35 個試點城市的獎補資金累計下達了199.2 億元,地方財政獎補資金累計達555.09 億元,是中央補貼的2.8 倍。
這造成了地方政府很大的財政壓力。
據測算,2017 年首批12 個試點城市運行補貼支出占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為0.03%-1.46%,平均為0.52%;如果完成3 年示范期所有農村改造任務,且仍沿用目前補貼水平,補貼支出占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為0.11%-4.72%,平均為1.51%。
以保定為例,2017 年完成“雙替代”72.8 萬戶,按照保定市運行補貼政策,運行補貼資金超過9 億元/年,加上后續將完成城鄉接合部、所轄縣及農村地區改造239.72 萬戶的目標,未來每年運行補貼資金近30 億元,占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4.72%。這是該市2017 年住房保障支出的1.5 倍,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的4.3 倍。

近期據多家媒體報道,河北“現行氣代煤、電代煤三年運行補貼政策到期后,參照省做法,市級采取逐年退坡方式給予補助,第一年退坡50% ,第二年退坡至25% ,第三年市級不再補助,各(縣、區)可結合實際制定具體運行補貼辦法”。
如何平衡財政補貼的退坡和清潔取暖的持續推進,將會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