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著名地熱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為主任的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該研究成果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溫與氣溫冷熱錯峰的時空演化規律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基于長期大量的實際觀測資料,該項成果研究發現了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溫與氣溫冷熱錯峰的時空演化規律,揭示了淺層地熱能賦存與氣候環境耦合的機理,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率先將夏熱冬冷環境耦合方法應用于不同地質結構、不同利用方式的淺層地熱能資源評價與開發研究,創立了地表水熱能資源供熱制冷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為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相關規劃、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研發了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熱能高效換熱、在線監測、地表水與地下水人工轉化聯合取熱(冷)技術,創立了夏熱冬冷環境地表水與地下水淺層地熱能聯合開發模式。該項成果在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建筑節能等方面,獲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我國夏熱冬冷氣候環境地區主要為長江經濟帶地區,沿長江經濟帶地區整體推進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項目建設,是國家《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的基本要求。
目前,安徽淺層地熱能已用于建筑供暖制冷的面積達1500萬平方米,一年可節約標準煤3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3萬噸。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項目負責人官煜表示,據測算,安徽城市規劃區淺層地熱能資源如能充分開發利用,每年可節約標準煤82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質20056萬噸,節省治理費用23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