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國將成為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歐洲、美國和印度緊隨其后。從更大的角度來看,IEA表示,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預計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95%左右”。
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但仍不樂觀
《報告》預測,到202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躍升至4800吉瓦以上,比2020年的水平增長60%以上,并且預計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95%。
《報告》中提到,2021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接近290吉瓦,并預計今年新裝機容量將創下歷史新高。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化石燃料和核能的總和。
“我們已經上調了一年前的預測,因為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各國宣布了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國家能源署在《報告》中表示。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高企,給可再生能源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化石燃料價格上漲也使可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力。”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
不過法提赫·比羅爾稱,盡管今年可再生能源行業顯著增長,但同時煤炭和石油消費量也出現大幅反彈,因而帶動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幅創歷史第二高。
另外,可再生能源增長還受到一系列政策不確定和落實問題的挑戰,包括項目許可、電網一體化融資以及社會接受度等問題。
《報告》表明,目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給投資成本帶來了上行壓力,而某些市場的原材料供應和電價上漲在短期內給風能和太陽能光伏制造商帶來了額外的挑戰。
當談到凈零目標時,情況可能更具挑戰性。盡管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增加“在未來五年內增長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但這不足以滿足國際能源署之前預測“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情景”。
《報告》顯示,即使是國際能源署的“加速案例”,即政府應對與監管、政策和實施相關的挑戰,也是不夠的。
《報告》稱:“2021—2026年IEA凈零情景下的年度產能增長需要比我們加速的情況下快80%,這意味著政府不僅需要應對政策和實施挑戰,還需要提高其雄心”。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表現最優
為應對全球變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2016年11月,《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凸顯了世界各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決心。太陽能以其清潔、安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顯著優勢,成為發展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國際能源署還表示,作為世界上主要的碳排放國之一,中國正在推動全球轉向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26年,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00吉瓦,比目標日期提前四年。
另一大排放國印度預計到2026年,其新增可再生電力裝機量將增加一倍。
國際能源署稱,中國將成為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從不同區域來看,根據《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內,全球所有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增速都將超過2015年至2020年這一時間段,同時,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將是全球排名前四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未來五年內,上述四大市場的新增裝機預計將占到全球的80%以上。
《報告》預測,到2026年,中國風電與光伏裝機總量有望超過12億千瓦,這也將提前4年達成中國制定的風光裝機目標。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將持續發揮在可再生能源行業中的優勢,快速的可再生能源擴張將有助于中國達成降碳目標。
據報道,今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結出累累碩果。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達到10.02億千瓦,相當于40多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比2015年底實現翻番,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43.5%,比2015年底提高10.2個百分點。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85億千瓦、2.99億千瓦、2.82億千瓦和3534萬千瓦,均穩居世界第一。
比羅爾說:“中國繼續展示其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力量,可再生能源的擴張表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可能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
各國仍需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法提赫·比羅爾表示,盡管2021年的新增發電量創紀錄,2021—2026年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將比2015-2020年增加50%,但如果世界仍希望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該行業需要更快地部署太陽能、風能和所有其他可再生能源。
國際能源署在《報告》中表示:“總體而言,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預測仍遠低于凈零情景所需的水平。與我們在主要案例預測中看到的情況相比,太陽能光伏發電在未來五年的平均年新增量需要翻一番。”
但國際能源署在《報告》中也指出,政府需要解決四個主要障礙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對于發達經濟體的風能和太陽能光伏項目,許可和并網方面的各種挑戰導致政府拍賣中授予的容量低于計劃。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斷斷續續的政策、電網可用性的缺乏以及承購商財務狀況的風險正在損害投資者的信心,導致融資利率上升。對于投資回報缺乏有針對性、靈活性政策支持是所有國家的一個問題。此外,風電和水電項目的社會接受度面臨挑戰,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推遲或取消計劃中的項目。
可再生能源僅占政府清潔能源經濟復蘇支出的11%。《報告》認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公共支出可以調動超過4000億美元的總投資。如果實施適當的扶持政策和監管框架,截至2026年,可以新增近400吉瓦的額外可再生能源項目,相當于中東的全部裝機容量。
國際能源署建議,為了使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各國政府不僅需要解決當前的政策和實施挑戰,還需要提高對所有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雄心。政府可以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的競爭勢頭,但他們還必須大力加強對消納可再生電力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業和交通領域使用的政策重點。政府還應考慮將更多的經濟復蘇支出用于可再生能源,同時制定政策和法規,以更好地調動私人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