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在西藏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拉巴說。拉巴的話并非夸張,走進許多西藏人的家庭,隨處可見太陽能相關產品。
在常規能源短缺的西藏,長期以來城鄉居民,特別是廣大農牧民依靠木柴、牛羊糞、草皮等作為燃料,對脆弱的高原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近年來西藏正在從天上的太陽能、風能,地下的地熱、沼氣和生物質能等著手,全方位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使百姓得到實惠。
“西藏太陽能資源居中國首位,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000小時左右。”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馬勝杰說,“近年來,西藏開始大規模進行太行能利用,已經成為中國太陽能應用率最高、用途最廣的省區之一。”
在拉薩西郊安居院格桑朗杰家的藏式別墅大院里,記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太陽能灶。“這個特別管用!省了不少錢。”格桑朗杰說,這種太陽能灶兩三百塊錢,可以燒水,特別適合燉肉,一會兒就熟,比燒牛糞快多了。
除了太陽灶,格桑朗杰家的熱水器也是太陽能的。“過去因為缺乏燃料,我們用熱水特別不方便,現在有了太陽能,天天在家洗。”
在格桑林卡小區居民米瑪家中,冬天已經采用太陽能取暖設備,代替了原來的空調和油汀。“這個一年能省近千塊電費”。
墨竹工卡縣工卡鎮旁麥村村民巴桑家門口的路燈是由太陽能供電的。如果巴桑夏天要去放牧,則會帶上輕便的太陽能充電器。“這個10多斤重,白天充一天,晚上能在帳篷里點上兩盞燈沒問題”。
在西藏阿里、那曲地區目前已廣泛利用被動式太陽房技術建設太陽能陽光房。太陽房內溫度至少比室外高出10攝氏度,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教室冬季采暖要求,同時被動太陽房的改造成本不超過該建造成本的20%。這種太陽房解決了冬季采暖問題,不但節省能耗,而且清潔干凈、省工省時,使居民的生活質量大為提高、學生學習環境大為改善。
數據顯示,西藏已累計推廣太陽能灶39.5萬臺,被動式太陽房約40萬平方米,太陽能溫室約300萬平方米。風光互補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20千瓦,在無電地區建設光伏電站121座。
在著名的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廠附近,一個1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據建設方介紹,羊八井1萬千瓦光伏項目估算投資為2.2億元,這個項目25年壽命期內共產生約43000萬度的電能,與火力發電相比,相當于累計節約標準煤約15萬噸,減排40萬噸二氧化碳、1850噸二氧化硫、120噸粉塵和40600噸灰渣。
馬勝杰說,西藏的光伏發電規劃已進入“快車道”,羊八井項目到2015年計劃投產6萬千瓦光伏發電。同時,今年已在日喀則地區開工1萬千瓦太陽能并網光伏電站項目,將在阿里開工0.2萬千瓦太陽能并網光伏電站項目。此外,那曲地區正在進行風能發電與太陽能發電互補試驗,力爭到2015年在拉薩、那曲等地建成5萬千瓦風電場。
據了解,在未來幾年內,西藏將通過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解決約3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
同樣,沼氣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也開始走進農牧民家庭。記者在墨竹工卡縣村民普瓊家看到,煙熏火燎的廚房已經不復存在。“以前家里燒牛糞、生火的時候煙氣熏得眼睛都睜不開,現在用上了沼氣,廚房里總是干干凈凈,很方便。”普瓊說。
與此同時,西藏把新能源代替農村傳統能源作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15年,西藏將通過實施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基本解決無電人口的生活用電問題,重點解決區域農牧民采暖、煮飯等生活用能問題,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率達到60%。
在生態安全屏障規劃確定的155億元投資中,用于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總投資為24.59億元,其中小水電代燃料工程13.11億元、農村沼氣建設工程10.58億元、太陽能應用工程0.9億元,這些投資將全部在2008年―2015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