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太陽能技術并非出自中國企業,但從現有技術看,中國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而且中國的產業鏈完整,硅料和石英礦豐富,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中國天合光能集團(TSL)高級運營副總裁游振忠的這個觀點,在5月底泰國舉行的亞洲開發銀行第三屆亞洲太陽能論壇上較有代表性。
本報記者采訪的多位與會官員、專家和學者認為,加快太陽能開發和利用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一環。目前,中國的太陽能開發和應用正走向世界前列,前景十分廣闊,但也存在提升蓄電技術等一些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引進技術提升行業水平
技術提升是多位亞行人士談到的問題。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趙曉宇認為,中國的太陽能應用技術先進,但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和提純技術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必須加快引進先進技術,促進技術升級。亞洲開發銀行信息系統和技術局局長兼能源委員會主席錢德則認為,提高太陽能轉換效率是中國太陽能制造企業當前的迫切需要,為此,需要進行更多的技術研究。
亞洲開發銀行區域和可持續發展局高級顧問兼能源委員會執行主席特維認為,中國國內的太陽能技術信息分享還不夠完全,需要加強企業和各研究院之間的信息共享。中國的太陽能企業還應該更多地參與境外投資,參與更多的海外合作項目,與國外的太陽能生產企業建立更廣泛的伙伴關系。
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成本
成本太高是制約中國太陽能發展的主要問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認為,中國生產太陽能的企業很多,已經在降低生產成本上做得很好。但總體而言,價格優勢并不明顯。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革新,降低太陽能生產成本。
趙曉宇認為,可以將硅的提純等技術從中國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那些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的勞動力和施工材料,在降低投資成本的同時也促進了南南合作。錢德也持相似觀點。他認為,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可以將整個產業鏈的部分過程外包到其他具有成本優勢的國家。此外,加大太陽能產量也是降低成本的途徑。太陽能企業的產量平均每擴大兩倍,成本將平均下降15%。
論壇期間,與會者還談到,太陽能投資回報周期長,約為10—12年,發展太陽能需要建立中長期融資平臺。趙曉宇和梁志鵬都認為,建立基金是為這一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產業提供融資的方式之一。趙曉宇說,中國太陽能的發展還需要建立支持清潔能源的資金平臺,亞行正在使用多個捐贈國的資金,創立清潔能源融資合作平臺。通過這一平臺為亞行的清潔能源項目提供技術援助和贈款,幫助項目執行方降低清潔能源項目的技術、融資和政策風險。
加快合理電價的確定
“太陽能發電系統對土地的需求很高,中國東部土地資源緊張,對電力的需求較大,西部土地和太陽能資源豐富,但又遠離電力負荷中心。長距離輸電、輸配電成本太高,太陽能發電只能就地消化或者儲存,但現在的蓄電技術成本也很高。”亞洲開發銀行區域和可持續發展局能源專家周愛明這樣對記者說。
中國華電新能源技術開發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和平介紹說,中國的太陽能電價上網還處于發展初期,目前國家正在推動示范項目,加快合理電價的確定。據了解,西班牙、美國等發達國家均已采用上網定價方式,即由國家統一制訂電價,電網必須保證以補貼價格收購太陽能企業生產的所有電力。泰國還對太陽能的加價采取了一種類似補貼的做法,即國家在上網時對太陽能發電給予加價,提供電價補貼,彌補投資者按照投資回報期計算的每年預期利潤與現實電價之間的差額。
錢德認為,在出口方面,中國很多太陽能制造企業主要瞄準歐洲市場,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洲市場不斷萎縮,亞洲尤其是東南亞對太陽能的需求卻在逐漸上升。因此,中國需要將注意力轉向刺激和拉動國內需求以及滿足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需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