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太陽能的重要意義
當前,全球化石能源資源日益短缺、氣候變化等環境壓力日漸增大。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被世界各國政府作為重要的戰略替代能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明確指出: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正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為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要把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作為應對危機的重要舉措。
太陽能作為一種清潔、安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在本市新能源利用中應用比例最高、資源潛力最大、發展前景最為廣闊,技術和產業帶動作用強,是實現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發、高端示范、高端制造”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首都區位及科技研發等優勢,加快本市太陽能利用并促進其產業發展,有利于從戰略上搶占新一輪世界范圍新能源產業競爭的先機;有利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構建低碳發展模式;對推進“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意義重大。
各有區縣、各部門、各單位要高度重視太陽能開發利用和產業發展,提高全社會對發展太陽能重要性的認識,培養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城市、新城、重點鎮和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切實把開發利用太陽能作為落實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工作抓緊抓實。
二、發展思路及總體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實施太陽能六大“金色陽光”工程為抓手,以太陽能高端產業基地為載體,以太陽能高端科技研發為動力,不斷完善標準、政策、規劃、宣傳四大支撐體系,建立太陽能應用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機制;著力解決太陽能發展中的技術、成本和經營模式等難點問題,大力推進太陽能高端示范應用,帶動高端制造,哺育高端研發,把北京建設成為太陽能技術研發、高端制造和應用展示中心。
(二)主要目標。
到2012年,太陽能集熱器利用面積達到700萬平方米,太陽能發電系統達到70兆瓦,太陽能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主要產業聚集基地初具規模,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光伏檢測中心和光熱檢測中心。
到2020年,太陽能集熱器利用面積達到1100萬平方米,太陽能發電系統達到300兆瓦,在高端生產裝備制造、太陽能工程系統集成、標準創制及認證等方面形成國內領先優勢,使北京成為技術研發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和應用展示中心。
三、實施“金色陽光”工程,打造一流陽光都市
(一)推行2萬千瓦光伏屋頂工程。在賓館飯店、寫字樓、污水處理廠、體育場館等公用、商業設施,以及本市開發區、工業園區的工業廠房中積極倡導推廣與建筑結合的太陽能屋頂光伏發電項目。
按照“支持高端、先申先得”的原則,到2012年12月31日前,對前20MWp與建筑結合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及風光互補項目,除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外,由市財政根據項目建成后的實際發電效果,按照1元/瓦?年的標準給予連續3年補助。申請補貼的項目單體規模應大于50kWp,其中單晶硅、多晶硅和薄膜電池光電產品組件轉換效率應分別超過15%、14%和7%。
(二)建設5萬千瓦光能示范上網電站。利用填埋場護坡、廢棄礦山等難以開發的土地,以及綜合利用大型農業設施用地等方式,按照特許經營等模式,建設單個項目容量不低于5MWp的大型光伏電站,到2012年,本市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超過50MWp。
(三)加快實施陽光校園工程。在本市有條件的中小學建設太陽能熱水、太陽能燈、小型并網光伏發電、太陽能科普教室等工程,在青少年中樹立使用可再生能源意識。到2012年,本市50%的中小學校全部建設成為陽光校園。陽光校園工程所需資金按照現行投資體制,市屬中小學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安排解決,區屬學校由區財政參照市級學校補助標準給予支持。
(四)推廣光能熱水工程。新建保障性住房、兩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以及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等社會公益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等建筑,全面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鼓勵各類工業企業在生產工藝中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鼓勵既有建筑進行太陽能熱水系統改造,其中社會公益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改造資金按照現行投資體制,由市區兩級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安排解決。
新建兩限房、普通商品房、公共建筑及工業企業安裝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按照“支持高端、先申先得”的原則,到2012年12月31日前,對前100萬平方米集熱器面積,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按照20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補貼。申請補貼的單體項目規模集熱器面積須超過100平方米,有效得熱量超過8MJ/平方米。
(五)推進陽光惠農工程。大力推廣太陽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普及與應用,支持太陽能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相結合,轉變農村傳統用能方式。對于與綠色設施農業結合的太陽能殺蟲燈、溫室大棚中的太陽能采暖設備,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對太陽能設備按30%給予補貼;支持農村節能住宅建設改造中采用太陽能采暖系統,由市固定資產投資對太陽能采暖系統按30%給予補貼;重點支持在山區農村建設陽光浴室,其中生態涵養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陽光浴室項目分別按90%、70%的比例安排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
(六)啟動園林陽光夜景工程。在本市有條件的公園,安裝太陽能夜間景觀路燈,為市民夜間游園創造便利條件。到2012年,市屬公園和30%的區屬公園完成園林陽光夜景工程;所需資金按照現行投資體制,市屬公園由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安排解決,區屬公園由區財政負責解決。
四、加大太陽能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實施陽光科技振興計劃
(一)制定科技研發計劃。制定太陽能年度科技研發計劃,提出年度關鍵技術攻關目錄,支持中央和本市科研機構,著力攻關新型高效光伏電池材料、大型并網逆變器、高效蓄能電池等國際太陽能高端技術,重點解決“金色陽光”工程實施中存在的系統優化集成、建筑一體化、智能并網等技術難點,加速提升北京市太陽能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二)建立科技試驗和成果轉化平臺。依托本市太陽能光伏、光熱兩個技術創新產業聯盟,整合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試驗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形成太陽能公共技術試驗平臺;經平臺孵化產生的工程技術和設備,采用首購、首臺(套)方式優先用于本市金色陽光工程中。
(三)全方位加強與中央單位的交流合作。建立本市與中央對口單位的定期交流制度,對接國家重大技術專項,爭取國家級太陽能實驗室、工程試驗中心和示范項目落戶北京;積極做好地方服務,協調解決太陽能發展中的相關問題。
(四)加強太陽能人才隊伍建設。落實太陽能科研和產業高端人才優先享受有關人才開發政策。鼓勵太陽能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有針對性地培養太陽能科技人才。
五、打造高端基地,培育優勢產業
抓住新一輪國際新能源產業技術變革等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首都科研實力雄厚、人才技術密集等綜合優勢,完善產業鏈,力爭在關鍵工藝、重大裝備、成套生產線設備上取得突破進展,增強本市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打造高端產業基地。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水平配套,加大對新能源和綠色能源產業基地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優勢;建立技術信息交流、融資等企業發展服務平臺,積極吸引國內外太陽能領域優勢企業落戶園區,引導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基地,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二)培育三大優勢產業。充分發揮本市在太陽能光伏和光熱利用領域的產業優勢,做大高端生產裝備制造產業,重點發展晶體硅鑄錠爐、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線等裝備制造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做強太陽能工程系統集成產業,重點扶植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備建設運營管理能力的專業化技術服務公司,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做實標準創制產業,加快建立完善本市太陽能標準檢測體系,鞏固加強本市在太陽能產業中的主導地位。
(三)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將太陽能產業列為本市工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領域,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金色陽光”工程優先按招投標程序采購《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中的太陽能產品,市場應用帶動產業發展;搭建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平臺,創建良性市場環境。
六、構建四大支撐體系,營造良性發展機制
(一)加強政策支持體系建設。簡化審批程序。積極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對于與建筑結合的太陽能利用項目,凡不涉及新增土地、不改變土地用途、不影響文物保護要求、不新增建筑面積和不改變建筑結構的項目,原則上不再辦理規劃、國土、環保和節能審查評估。
開辟多元融資渠道。根據本市太陽能開發利用特點,鼓勵各類金融、擔保機構加大對太陽能開發利用投入,鼓勵風險投資公司以多種方式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投融資,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資長效機制,推動本市太陽能健康快速發展。
建立運營管理機制。太陽能項目的業主單位負責太陽能設備的運行管護,保證項目運營穩定可靠;農村公共太陽能路燈和陽光浴室的運行維護費用,納入區縣各級財政部門預算。
(二)健全標準規范體系。抓緊編制并頒布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設計、施工的技術標準和相關圖集,盡快形成太陽能工程標準體系,為太陽能應用工程的建設奠定基礎;編制本市光伏發電并網及上網的技術標準,研究分布式能源管理辦法,推進本市智能電網建設。
鼓勵高端產品應用。凡進入本市市場的太陽能產品要達到國家相關產品質量標準,并通過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的檢測。支持生產企業開展ISO9000、ISO14000、ISO10012標準認證,通過認證的企業產品優先列入政府采購目錄。
研究建立包括太陽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統計指標體系,開展對全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情況的監測評價,并將評價結果納入節能減排相關考核。
(三)完善規劃保障體系。各相關單位要根據各自職責,分別編制與建筑結合的太陽能利用實施方案、太陽能裝備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農村太陽能利用實施方案等。市發展改革委作為本市能源行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做好綜合協調工作,建立健全本市新能源發展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對區縣政府和企業的指導、服務和監督,促進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四)充實宣傳培訓體系。建立健全本市太陽能等新能源宣傳推廣的工作機制,通過舉辦太陽能技術論壇、開辦“北京新能源網”、開展“綠色能源進社區”活動等多種方式,在全社會普及太陽能等新能源相關知識,培養綠色生活消費理念,提高綠色能源利用意識。
本意見自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執行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由市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協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