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就一直忙著應付訂單,尤其是剛剛研制出來的太陽能炊具,生產一直跟不上趟。”黃鳴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過幾天,他就要帶上太陽能炊具去包括德國、迪拜在內的十多個國家做推廣講學。
“一切差旅費用都是邀請方出。”看上去黃鳴頗有些自得。
黃鳴坦承太陽能瓶頸
實際上,讓這位中國太陽能行業領軍人物更激動的是,他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交的一份“修改《政府工作報告》中‘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的建議”最終被采納(見本報2012年3月12日《“黃鳴們”的憂慮》。
記者注意到,在政府工作報告擬作9處重要修改的“改動3”中提到,在“2012年主要任務”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段,將“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一句,改為“防止太陽能、風電設備制造能力的盲目擴張”,以使表述更為準確,引導太陽能、風電產業健康發展。
雖然建議最終被采納讓黃鳴很激動,但他也承認整個太陽能產業的確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目前國內太陽能、風能在世界上遇到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太陽能光伏,德國幾乎100%的光伏制造企業倒閉,美國是70%到80%,中國是20%到30%,基本全線虧損,太陽能光伏也真正到了嚴重的冬天。”黃鳴認為原因確實存在盲目擴張,但背后最大的原因就是光伏出口占比90%以上,歐美的雙反、歐債危機的出現大大地萎縮了國外出口市場,所以一下子造成產業巨大的冰山期。
“最早的時候,作為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原料多晶硅在半導體、IT業大量使用,價格在20美元/公斤到30美元/公斤。七八年前,太陽能光伏產業爆發式增長,多晶硅供不應求,價格一路飆升至400美元/公斤。”黃鳴分析,暴利之下必有勇夫。隨后光伏項目開始瘋狂上馬,導致了局部供過于求。目前全球光伏每年總需求在20GW,可總產能卻高達50GW,絕大多數產能都集中在國內。2008年以后,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多晶硅價格也開始暴跌,一直到今天已跌至二三十美元/公斤。國外技術先進尚有微利的空間,絕大多數國內廠商在2011年陷入虧損。
“但對中國來說,實際上是由于國內的需求不夠。”談到太陽能產業發展前景時黃鳴話題一轉,“背景是連光熱都算在內,就算歐美發達國家,太陽能整個的占有量也不超過5%,中國的太陽能也不超過2%到3%。所以離能源替代、解決能源危機還差得很遠,之所以說它是盲目過剩,實際上是國內的內需不夠,就像本次政府工作報告中講的要拉動內需。”
在黃鳴看來,這次光伏的大敗局,就是依賴政府造成的惡果、埋下的禍根,不是依賴中國政府,就是依賴德國政府、意大利政府、西班牙政府、美國政府的補貼所造成的。
變革商業模式
黃鳴的話在行業內之所以有“份量”,是因為在整個行業處于萎縮的境況下,皇明太陽能集團一直做得順風順水。
目前在山東德州的太陽谷,皇明太陽能集團剛剛推出的太陽能燒烤爐、湯鍋、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壺等太陽能炊具已成為太陽谷景區的一個亮點,每天前來體驗太陽能烹飪美食的游客就達上千人次。
皇明太陽能集團副總經理王久偉介紹,太陽能炊具春節后剛剛推出試驗品,即引起了經銷商的極大關注,產品尚未正式生產就來了1500套訂單。
“今年可產生300萬套以上的銷量。”讓黃鳴更興奮的是,在了解到太陽能炊具的情況后,迪拜王室主動邀請他攜帶產品3月底前往迪拜推廣講學,同時邀請他的還有德國以及中東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實際上,太陽能炊具還只是黃鳴“新生意”的一小部分,一個被稱為MePad戰略的龐大市場推廣計劃正在皇明太陽能集團全面展開。
黃鳴甚至已經給MePad排出了一個清晰的推進表:2014年,全國每個城市都將率先建一個微排示范區,2020年開始進入普及階段,2060年方舟艦隊步入成熟和升級階段,將整個地球打造成真正的“微排地球”。
作為市場執行者,王久偉的解釋更實際些:MePad可以在大到一個城市、工廠,小到別墅、家居建設中,全部引入節能環保設備,把太陽能采暖、太陽能制冷、太陽能沼氣、太陽能建筑、節能門窗等融合在一起,再用智能技術加以自動化管理,這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
“春節后集團開始做全面調整,各個部門全面整合調整為一個個MePad事業部。”王久偉說。
正如他多年前力排眾議堅持建立德州“太陽城”那樣,今天推廣新產品的方式在外人看來似乎又是一場帶有冒險性質的賭博。但黃鳴認為:“技術創新并不意味著產業革命,而新的商業模式卻能帶來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