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風電、光伏發電相比,光熱發電曾長期遇冷。在技術、政策等條件日趨成熟的情況下,人們對于光熱發電的關注度、認知度和投資熱度逐步提升,我國光熱發電正處于規模化發展的前夕。
基礎能源助推未來發展
據中國華電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湘介紹:“熱是可以24小時存儲的,而電很難存儲,利用蓄熱技術,光熱發電技術可以24小時連續發電。”“蓄熱系統可以減小對電網的沖擊,電力品質高。在陽光充足時段可以提供峰值負荷以彌補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其他能源的不足,可承擔基礎能源。”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研究員白鳳武介紹說。
光熱發電是未來太陽能發展的重要方向。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投入運行的光熱發電站總容量為170.265萬千瓦。預計到2015年,全球光熱發電站裝機容量可達2450萬千瓦。
2011年4月,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標鄂爾多斯5萬千瓦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項目,這是我國第一個光熱發電商業化項目。“事實上,五大發電集團在光熱發電領域都已經有所動作。”科技部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助理杜鳳麗強調。
槽式技術可優先發展
“根據聚光方式的不同,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主要有點聚焦和線聚焦系統。點聚焦系統包括塔式和碟式,線聚焦系統包括槽式和菲涅耳式。”黃湘告訴記者。
槽式技術最早于1984年投入商業化應用,電站運行經驗豐富。特點是簡單、穩定、可靠,沒有復雜系統和技術。
據了解,目前槽式系統是商業化電站的主流技術,塔式系統運行溫度高、系統效率高,近5年得到了商業化應用。菲涅耳式也有小規模的示范電站。碟式斯特林技術開發難度大,目前有首座0.15萬千瓦的電站投入運行。截至2010年8月,全球已投運的太陽能熱發電站容量為89.1萬千瓦,槽式技術占比94.57%。
“槽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較為成熟,塔式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應優先開展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站,加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的示范工作。”華北電力設計院工程師田增華表示。
未來仍需扶持和完善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區域合作與開放研究所所長景朝陽指出:“加快發展光熱發電是共識,總的發展趨勢是樂觀向上的。中國尚無特別成熟和成功的商業運營經驗,建議以國家級的示范項目推動光熱發電的探索。”一直以來,建設周期過長、冷卻、成本偏高等問題都制約了光熱發電的大規模發展。據測算,光熱發電成本約為傳統能源的3~3.5倍。
“很多人用發電成本作比較,但忽視了其連續、穩定發電、無污染的優點。在投資成本方面,人們習慣于以千瓦投資來衡量,其實應該用千瓦投資與發電量來測算。”景朝陽對記者表示。
據歐洲太陽能熱發電協會主席LuisCrespo介紹,美國和西班牙作為光熱發電的兩大主要市場,都有具體的政策支持,比如美國能源局將光熱發電定為基礎能源,而西班牙發布了約為27歐分/千瓦時的上網電價。
“上網電價是關鍵,沒有好的電價,產業各方的積極性不會太大。眼光要長遠,不要像風電、光伏,等到真正發展起來才發現并網是個問題。完整的產業鏈沒有形成,法規上也需要配套。”杜鳳麗強調。
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慶浩則指出:“光熱發電核心設備和關鍵產品缺乏實證,系統集成與控制技術空白,缺少相應的檢測方法和檢測平臺,設計、施工、調試和運營的全過程標準體系以及人才的匱乏,這些都是當前存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