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同樣如此。
在河北省灤南縣洼里村,有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與眾不同的是,“小院”里生活著一個特殊的“大家庭”:39個患有腦癱、智障或肢體殘疾的孩子在這里免費讀書、免費吃住、快樂生活。孩子們的“家長”是當地一名叫高淑珍的普通農村婦女,從1998年收留第一個殘疾孩子算起,高淑珍十幾年如一日地照顧著越來越多的殘疾孩子!
如果不是39個孩子的到來,高淑珍家的院落與左鄰右舍并沒什么兩樣兒。然而,這里每天傳出的孩子們的笑聲,似乎又像是在提醒我們,這里不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兒。
“溫暖”,不僅僅是一種體驗
時間倒回不久之前,在這個不大的院子中,住了二十幾名孩子。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高淑珍家里的九間房都進行了了返修重建,因為沒有錢,九間新房蓋蓋停停用了整整四年,雖然欠下的十幾萬元外債至今都沒還清。但看到孩子們有了安全的學習環境,高淑珍心里還是欣慰不少。不過這幾天,逐漸變熱的天氣讓小院子中洗澡難的問題日漸明顯,為這些孩子們安裝洗澡設備又需要一大筆錢,高大姐再次犯了難。
“安裝一套太陽能算下來要好幾千,我也知道用太陽能方便,但現在用錢實在是緊張,還是先克服一下吧。”當初談起這個問題時高大姐有些無奈。
“愛心小院”里最初的洗澡設施就是一個黑漆漆的大油桶,白天上滿水,遇到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勉強曬熱,但里面的熱水并不保溫,等孩子們準備洗的時候水已經慢慢變涼了。“遇到冬天和陰雨天,根本就沒法洗澡,水好冷。”這是小院中一個孩子說的。而且,僅僅一個油桶也不足以滿足所有人的洗澡要求,孩子們洗澡,只能輪著來,有時候,一個月都不能洗上一回熱水澡。
2012年4月初,央視CCTV走基層欄目對灤南縣洼里村“愛心小院”的報道牽動著太陽雨人的心。當月10日,太陽雨公益慈善基金“陽光浴室”項目走進這里。經過馬不停蹄的長途運輸以及緊張的安裝調試,15套太陽能熱水系統順利交付完畢。在太陽雨“陽光浴室”的幫助下,39名孩子在終于圓了“洗熱水澡”的夢。這也是太陽雨“陽光浴室”項目繼四川天梯小學、西藏盲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四師一牧場中心小學等項目之后的又一次溫暖行動。
“孩子們的洗澡問題終于有著落了!”高淑珍看著房頂上新安裝的太陽能熱水系統,激動地說,“感謝太陽雨!”
其實解決掉的不僅僅是洗澡問題,安裝上太陽能之后,“愛心小院”的熱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洗澡、洗衣服、洗菜做飯,擰開水龍頭,沒有了冰冷徹骨的感覺,而是溫暖的熱流。這不僅僅只是一股股熱水自龍頭中涌出,而是一陣陣溫暖的力量自那些關愛著公益的人們心中傳遞出來。
高大姐在用她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幫助著這些孩子,而太陽雨也利用了企業力所能及的能力為“愛心小院”送去了溫暖的熱水,這兩者的行為看似謹小慎微,但所折射的能量,卻同樣奪目。
“微力量”背后的“大公益”
看似是企業的舉手之勞,卻在不經意間提醒著我們所有人,以及所有想做公益的企業,去關注最平凡的公益,才是上上之舉。
微力量鑄就大公益。
在太陽雨總經理陳榮華看來,企業這種“微力量”公益恰恰是代表著新興公益形式的勃興,因為這種企業公益行為,不僅為需要幫助的人們提供了解決困難的最佳途徑,也增加了企業公益行動的可能。參與“微力量”的背后,是中國企業公益興起的“大格局”,“越來越多的企業依靠自身努力積極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以企業的力量改善生存環境,服務社會”。
太陽雨的“陽光浴室”項目是目前太陽雨公益慈善基金主推公益項目之一。2009年10月,太陽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了新能源行業首家公益慈善基金——“太陽雨公益慈善基金”。該基金全稱為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太陽雨公益慈善基金,是經國家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契約型開放式非盈利專項基金。成立迄今,基金主要致力于青年創業就業輔助,學校、孤兒院、敬老院等社會公共福利機構陽光浴室的捐建,以及抗震救災、扶貧濟困等社會救助活動。通過該平臺,太陽雨一直積極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群體,積極通過義工團的形式,踐行“關愛生命,關愛自然,以人為本,止于至善”的生態公益理念。“陽光浴室”作為太陽雨公益慈善基金執行項目之一,自2011年4月啟動以來,已惠及西藏、新疆、四川、福建、河南、河北等省份的眾多社會公共機構及個人。
透過微公益、微力量,最終匯聚成愛的海洋,這是太陽雨人的期望與行動指引。
給予是一種快樂,公益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企業僅僅只是一個需要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奮進的普通分子,不是“職業”志愿者。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微力量下的大公益的精髓也在于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身邊的公益小事做起,力所能及,也不需要花什么時間,何樂而不為?自己做到了,也為其他想要做公益而不得法的企業做出表率,當然更好。公益的本質是希望通過各種活動,讓大家產生公益意識,用公益的思維去生活,這樣才能起到公益所追求的“公眾付出、公眾受益”的效果。
用公益的思維去生活,生活處處皆公益,匯聚平凡的力量,也是一種巨大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