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中國太陽能資源調查工作起步較晚,目前獲得的資源開發潛力分析結果尚停留在資源總量上。2010年中國氣象局完成的全國太陽能資源評估表明,中國的總輻射年總量自西北到東南呈先增加再減少然后又增加的趨勢,總的來說西部多于東部、高原大于平原﹑內陸大于沿海、干燥區大于濕潤區。全國平均的總輻射年總量約為1500千瓦時/平方米,絕大部分(98%以上)地區的總輻射年總量都在1000千瓦時/平方米以上,另有約3%的地區達到2000千瓦時/平方米以上。西藏南部和青海格爾木地區是中國水平面總輻射的兩個高值中心,極大值出現在西藏南部,為2140千瓦時/平方米;重慶地區是中國水平面總輻射的低值中心,極小值為905千瓦時/平方米。從資源總量的角度而言,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適合太陽能的開發利用。
水平面直接輻射反映光伏發電可利用的太陽能資源,經過分析計算得到,水平面太陽能資源理論總量為16800億千瓦,水平面直射資源理論總量為9200億千瓦。就各省(區、市)的水平面太陽能資源理論總量而言,新疆最多,達到2855.23億千瓦;但就單位面積年總量而言,則是西藏最高,為1885.50千瓦時/平方米。
全球光伏發電已經超過40GW,歐洲光伏發電的增長已經超過了風電,光伏發電已經成為僅次于水電、風電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發展電源。國家能源局的《“十二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要求開展太陽能資源詳查,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綜合考慮太陽能資源、建設條件、開發成本和電力市場需求,啟動多元化的太陽能發電市場。到2015年,太陽能熱水系統累計安裝量達到4億平方米;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000萬千瓦,其中大型荒漠并網電站5GW、城鄉并網電站3GW,其他離網及分布式發電2GW,重點地區包括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西藏、寧夏、陜西、云南、海南等地。此外,還提出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
《光電產業研究報告》預測,未來的投資熱點將會是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聚光太陽能(CPV)以及聚光光熱發電。《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光伏系統成本將下降到1.5萬元/千瓦,發電成本將下降到0.8元/千瓦時,配電側達到“平價上網”;到2020年,系統成本將下降到1萬元/千瓦,發電成本達到0.6元/千瓦時,在發電側實現“平價上網”,在主要電力市場實現有效競爭。2011年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聚光型太陽能熱發電(CSP)發展路線圖,預計到2050年CSP能夠滿足全球11.3%的電力需求,潛在產業規模約為3.2萬億美元。據華泰聯合證券統計,2015年前,中國的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3000兆瓦左右的規模,按照光伏系統可比成本計算,市場總量將達450億元。
作者: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