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重振低谷中的中國太陽能,12月20日,中科院在京召開太陽能發展戰略暨企業交流研討會,來自科研院所、專業學會和企業界的100余位代表,一起尋找存在的問題,梳理太陽能領域下一步的發展思路。
光明前景的背后
近10年來,全球光伏產業一直持續“飆車”。一項數據顯示,2011年,盡管受主權債務危機嚴重影響,太陽電池產量仍同比增長了57.6%,而光伏組件同比增長45.6%。
其中,中國是絕對的大戶。去年中國太陽電池產量占到了全球的68.1%,而中國大陸生產的光伏組件也占全球總量的61%。
“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前景光明,潛力巨大,大發展是必然的大趨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說,“但整個制造產業各環節的競爭力卻并不平衡。”
以多晶硅為例,“我國的多晶硅性價比不具備優勢,平均成本高于國際市場,使得銷售受到嚴重擠壓,多數企業停產,產能過剩,而產量不足”。
趙玉文認為,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產業結構的矛盾。“國外的多晶硅廠都是大型化工企業的一個中間環節,因此他們能夠享受硅化工產業的綜合效益。而我國所有的多晶硅廠都是孤零零的,從頭到尾一直做到底,成本就很難降下來。”
中國的太陽能“兵團”
其實,令趙玉文擔憂的這個問題,中科院在三年前就已經開始嘗試解決。
“我國太陽電池企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大多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無序競爭現象較普遍,還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研究員李燦說,“另一方面,當時中科院太陽能科學利用相關的研究分散在數十個研究所,缺乏統一的戰略部署,許多工作處于低水平重復和自相競爭的狀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09年初,中科院啟動實施了“太陽能行動計劃”。這個橫跨多個學科、涉及34家研究所的計劃,通過建立太陽電池、太陽能發電等5個研究中心,在光伏、光熱、光生物、光化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前瞻性部署。
兵團作戰實現了快速推進。3年來,該計劃在前沿科學研究方面取得諸多重要進展,于2011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還實現了多項核心關鍵技術突破,3年共授權專利119項。此外,北京延慶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等系統應用與示范項目也已初顯成效。
目前,參與“太陽能行動計劃”的研究所中已有19個將相關工作寫入“十二五”規劃。
不過,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認為,研究成果對產業和科技顯現出突出貢獻還需要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中科院有義務擔負起重擔,充分了解產業面臨的技術瓶頸問題,把握好太陽能利用領域的發展重點和組織方式,幫助相關產業盡快度過‘嚴冬’。”
企業之癢如何解
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立峰對院企合作的訴求很簡單:科研院所提供的技術要能回答商業競爭中出現的問題。
“這些年皇明一直在光熱發電方面進行投入,回饋很少,但我們一直在堅守。”他說,“如果技術能決定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企業是愿意掏錢的。在我看來,院企合作要分為兩極:要么短平快,產生立竿見影的效益;要么就超前,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壁壘。”
張立峰此言不虛。“太陽能行動計劃”實施以來,除中科院前期投入2.5億元外,計劃從企業獲得的經費已達8.5億元,共建研發平臺11個。
如此密切的合作讓“兩張皮”的問題有了解決的機會。而許多企業家之所以看好中科院,是因為它能起到其他單位難以起到的作用。
“中國太陽能是匆忙中上馬的,沒有經過很好的論證。”理想能源設備(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楊立友說,“長遠來看,對太陽能這樣一個重大但卻并不成熟的新興領域來說,中科院應為政府提供咨詢,引導中國未來太陽能市場的發展。”
“太陽能產業發展面臨經濟與科研脫節的問題。”中科院副院長陰和俊說,“中科院將與相關企業深入交流,從產業需求牽引出發,最終發展低成本、高效率的太陽能利用技術。我們會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深度合作,共同努力推動太陽能利用技術早日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