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全面建成
據水能資料普查顯示,我區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億千瓦/時,技術可開發量達1.1億千瓦/時。1955年3月9日,國務院第七次全體會議決定,為我區撥??罱ㄔO電站,1958年拉薩建成660千瓦的奪底溝水電站,從此揭開了我區現代化電力工業的序幕。
60多年來,國家累計投資上百億元,在全區各地(市)、縣建成了一批中小骨干電站及農村小水電站。據統計,1959年至2008年,我區發電量年均增長16.8%。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區電力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建成了羊湖電站、直孔電站、雪卡電站、藏木電站等一大批大型骨干電站,地熱電站羊八井電站、朗久電站相繼建成,填補了國內地熱開發領域的空白。
加速開發清潔可再生能源
據測算,我區太陽能資源量位居全國之首,很多地區年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年輻射量在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區農村能源建設就以推廣太陽能利用為主,解決了部分農牧民的用電問題。近年來,隨著一批大型光伏企業的進入,使得光伏電站項目逐漸增多。
到了2010年,我區太陽能利用方式又有了新變化——大型光伏電站開始建設。迄今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審批核準了7個項目,裝機容量共10萬千瓦。其中,裝機1萬千瓦的日喀則光伏電站已投運。
一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國家累計投入5億多元,在我區53個縣實施了農村沼氣建設項目,使12.2萬戶、61萬人用上了清潔能源;“十一五”期間,我區新增74萬農牧民用上了電,基本實現村村通電話,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0.3%。
水電光伏光熱能源全面發展
2010年7月29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電力天路”的大型輸變電工程青海—西藏750千伏/±400千伏交直流聯網工程在格爾木和拉薩同時開工。作為連接青海、西藏的一條能源大動脈,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首次實現西北(青海)電網和西藏電網的互聯,將結束西藏電力孤網運行的歷史。
自治區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地廣人稀,水能資源豐富,發展農村水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已經組織編制完成了《西藏自治區2011—2020年水電新農村電氣化規劃》。該項目實施后將解決無電人口69396人,解決缺電人口25792人,增加生產生活用電量2630萬千瓦時。已向水利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申請農村電氣化建設項目3項,計劃投資0.116億元。
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區將以水電為主,油氣和新能源互補,形成穩定、清潔、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源體系。“十二五”時期,計劃滿足區內需求的水電電力裝機和建設規模達到260萬千瓦,到2015年電力人口覆蓋率達到95%。建立國家級太陽能利用研究與示范基地,探索小型太陽能發電和大型太陽能電站建設模式,力爭太陽能光伏和光熱發電裝機達到16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