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疑之一:1.8億從何而來?據了解,作為亞運城的太陽能集熱器供應商的廣東五星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僅提供2042萬元的集熱器產品,而按太陽能工程常識分析,即便將控制、管網、水箱、輔助熱能等其他配套都納入進去,整個太陽能熱水系統投資應不會超過6、7千萬元。報道稱亞運會熱水工程“當年花1.8億如今成擺設”,數據從何而來?是否有必要準確核實?
存疑之二:報道稱五星太陽能公司“承擔整個亞運城的日常熱水供應”,而五星僅是2042萬元的集熱器供應商而已,業內人士均明瞭,在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中,集熱器僅是一組成部分。除集熱器之外,還有設計、施工、管網、控制、輔助系統以及運營管理等共同組成熱水系統,這些項目均另有北京、江蘇、廣州專門的公司分別負責,真個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五星太陽能公司未曾參與該熱水工程運營管理,何來“廣東五星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承擔整個亞運城的日常熱水供應”之說,新聞要素失實,無疑很不嚴謹。
很顯然,南方某報對報道所涉主要當事方缺乏細致深入的采訪,抑或根本沒有采訪,從而造成新聞失實。
8月26日,中國記協公布《關于部分媒體從業人員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通報》,通報稱,今年以來,根據社會舉報,中國記協會同有關省市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辦公室,嚴肅查處了一批新聞從業人員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案例。而在通報所列媒體或記者嚴重違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的行為中,第一條行為即為“未采訪主要當事人,或者采訪不全面、不深入”。被通報的三家媒體中,深圳某報《醫院專家號,得了什么“病”?》報道采寫中,記者在未采訪主要當事方廣州健康之路信息技術公司的情況下,混淆了“專家特需門診費”和掛號費的概念,貿然發出批評報道,對讀者形成誤導,對企業品牌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端賴中國記協通報批評,為企業品牌正名。
真實是新聞的靈魂和生命,媒體的力量源于真實。從19世紀下半葉現代新聞學從西方發軔,真實,就成為國內外媒體人的至高準則。1948年通過的《聯合國國際新聞信條》第一條要求:“報業及其他新聞媒介的工作人員應盡一切努力,確保公眾所接受的消息絕對準確。”針對企業點名的批評報道尤其要嚴守真實這條底線。在當今的網絡時代和“眼球經濟”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是空前的,更何況亞運城工程這種“重磅炸彈”式批評報道?有道是“白天不知夜的黑”,不全面、不公正的批評報道,在錯誤引導社會輿論的同時,更嚴重的是會給企業乃至一些國家扶持培育的新興產業帶來無妄之災甚至滅頂之災。合法經營的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社會活力的根基,胸懷大局弘揚社會正能量,媒體當對企業愛之、護之,在開展輿論監督涉及企業點名時,千萬慎之又慎,避免冤打錯殺。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倫理,而新聞專業主義要求,記者做報道時不能陷入身份的迷思,作為一個報道者,眼中只應有事實和真相。改正失實的報道,離不開負責任的媒體。令人欣慰的是,在亞運城批評報道刊發后,南方某報即刊出更正說明,指明五星僅為亞運城太陽能集熱器供應商。這種知錯就改、實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對得起職業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