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陸續出臺的太陽能“強裝令”開始遭到質疑。7月22日,皇明集團董事長黃鳴在其“曝潛強標”第11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80%-90%的民用供熱太陽能熱水工程系統在房地產項目交付使用后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出現問題,很多停止使用,不到兩三年就成了擺設。
在此之前,已有多個省市出臺太陽能強制安裝政策。但是,這一旨在推動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政策,在執行中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在黃鳴看來,最大的問題當屬“強安標”缺失,“強裝令”錯位,致使太陽能短命工程瘋長。
可喜的是,已經有地方政府開始調整這一錯位政策。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講運透露,深圳市準備取消12層以下建筑的強制安裝令,政策正在從“強制”向“鼓勵”轉變。
“強裝令”錯位
近幾年,各地陸續出臺新建小區和酒店強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政策。如山東濟南市規定新建12層以下的住宅和賓館酒店,必須采用太陽能熱水器熱水系統;凡新建的實施集中供應熱水的公共建筑,必須采用太陽能熱水器集中供熱水技術和產品。
“強裝令”政策實施的初衷毋庸置疑,然而政策執行中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講運透露,某省質監部門聯合做過一個調研,在10個工程中有9個不合格。而他本人就曾親眼目睹一個太陽能室外機和室內的水箱沒有連接的工程,竟然也可以驗收過關。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感嘆,太陽能建筑工程確實質量堪憂,存在怎么便宜怎么用的問題。
“這些強制性安裝規定都是幾年前制訂的,大方向是對的,但是規定和標準不是很細。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現在問題出來了,教訓很深刻。”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原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說。
在黃鳴看來,“強裝令”對太陽能產品的選用上沒有門檻,這是太陽能工程質量安全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阿貓阿狗的太陽能產品都能用到工程中,不出安全和質量問題才怪。”黃鳴說。
“強安標”仍缺失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城鎮太陽能光熱應用建筑面積達27億平方米,這顯示國家對可再生能源進行推廣的決心,但是太陽能強制安全標準的缺失,導致產品標準體系與行業發展、推廣速度不匹配,致使建筑太陽能工程質量出了問題。
黃鳴表示,由于太陽能強制性安裝標準缺失,產品良莠不齊,房地產開發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本身沒有對太陽能的選擇提高門檻,也很少有房地產開發商去研究太陽能,安全意識不夠。
“‘強安標’強調一個‘安’,只要牽扯到人身、財產安全的安裝層面的技術問題、產品問題、安裝問題、設計問題以及監理、驗收、服務的問題,都應該進入強制標準里面。”黃鳴說。
為什么強制性安裝太陽能垃圾產品無人問責?為什么“強裝令”的安全標準缺失多年無人解決?羅振濤分析,這就是行業的潛規則,太陽能企業之所以敢冒風險以次充好,是因為房地產開發商從成本考慮,希望太陽能產品價格越低越好,但是這樣做受害的是消費者和太陽能產業。太陽能工程“強安標”缺失的后果是降低了消費者對太陽能產業的信心。
羅振濤呼吁,房地產開發商應該主動增強責任意識,在招標過程中提高標準,從采購環節嚴格把關,尋求最佳的太陽能解決方案,而不是成本最低的解決方案。
質量“紅線”待劃
在推進建筑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建筑配備太陽能的相應標準,但是標準模糊,這就讓部分開發商和太陽能企業鉆了空子。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建筑總能耗的比例大于5%”。
“這樣的占比持續時間與建筑壽命匹配嗎?還是只是驗收的時候完成這個比例?是不是過一年甚至幾個月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漸下降,最后成了擺設?這樣的短期評價對于節能減排有多大的意義?”皇明集團總工程師王冬梅提出了這些問題。
黃鳴認為,如果不對太陽能產品提出標準要求,只會出現更多的太陽能垃圾工程,使用了太陽能的建筑反而成了高耗能建筑,最終的后果就是建筑節能減排任務無法完成。
“市場化、用戶推動是太陽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沒有消費者的主動參與和選擇,這個行業極其危險,失去消費者的心,也就失去了行業。建立‘強安標’雖然對行業是一次短痛,但是規范了行業秩序,可以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黃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