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而在所有行業中,建筑業的能耗排名第一,占中國能源產量的13%,全國原材料總量的40%。這是廣州瀚陽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孫峻嶺博士給出的一組數字。
“我認為是存在設計粗放,這是事實。”孫峻嶺說,同樣的建筑結構,我國的用材量往往超過德國20%-40%,有些甚至超多50%。
以橋梁工程為例,孫峻嶺說,除了單體大型橋梁工程外,中小型橋梁工程材料用量超過國際平均水平的20%;此外,基礎建設領域工業塵埃、污水、廢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占到總污染的34%,大量工程建設是引發嚴重污染問題的重要源頭之一。
“我們總談綠色建設,但用粗放的方式做一個美麗的夢這是不合適的。”孫峻嶺說,在“二戰”后的德國、日本,曾有過大量農民工,但農民工在幾十年后變成產業工人,進入主流社會。反觀中國,“30多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民工小張,變成了現在的農民工老張,整個人類環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但他們這些職業的科技含量似乎依然停留在原地。”
在孫峻嶺看來,要想做到綠色建設,設計確實是整個產業鏈的最頂端。如果提高綠色指標,投入更多科技含量,中國在這些高能耗行業將有很大的節能減排空間—鋼鐵、水泥等主要建材節約15%,建筑塵埃等排放量減少50%,由工程建設引起的社會問題也將大量減少。更重要的是,或許還將實現“由工地到車間,由建造到制造,由農民工到產業工人”的轉變,并引領其他行業的工業化進程。
對此,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仕超認為,綠色建筑應該以滿足人們的工作、生活需求為基本前提,以壽命期長、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以因地制宜的原則為基本思路。“建筑在設計上應力求結構簡潔,不應為了奇特的外觀效果將其過分復雜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表示,我國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的嚴峻形勢,如何正確樹立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