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器產品以單機推廣為主開始向系統工程應用為主轉變,并以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太陽能應用方式以單一提供熱水為主開始向提供熱水、采暖、制冷多用途轉變;太陽能應用領域從酒店、學校、醫院、敬養老院開始向工農業領域轉變;太陽能應用規模從單項工程開始向大規模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示范園區系統工程轉變。”申文明告訴經濟導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太陽能重點企業熱水器總產量為1636萬平方米,總銷量為1270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各增長15%、11%,仍居全國第一位。2014年國家抽查山東19家企業的太陽能熱水器,產品合格率達到94%,連續3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申文明透露,目前我省符合國家光伏制造行業規范的10家企業產銷兩旺,平均產能利用率達到75%以上,光伏電池能效水平顯著提高,高效產品比率達到70%以上。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平穩增長,全省新增光伏裝機32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新增裝機18萬千瓦。累計光伏裝機規模達到6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規模達到38萬千瓦,在全國排名前四(位居江蘇、浙江、廣東之后)。
低端產品過剩
太陽能產業發展短板仍然存在。
申文明告訴導報記者,我省是太陽能產業大省,但是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真空管和熱水器產能利用率均不足50%,光伏組件全省平均產能利用率僅在30% 左右(國際上公認合理的產能利用率在75%以上),目前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仍然存在。產業集中度低,全省300多家太陽能企業,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規模的企業僅有6家左右,大部分企業銷售收入都在5000萬元以下。
上下游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適銷對路的高端產品、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產品較少,尤其是適合高層建筑需要的安全可靠好用的產品較少,難以滿足新興市場需求。從企業創新能力上來看,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平板集熱型太陽能熱水器不掌握核心技術,光伏產業缺少核心原創技術,大部分光伏生產制造裝備從國外進口。
“針對太陽能行業存在的問題,我省將積極培育市場需求,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從產能擴張型企業向質量效益型企業的轉變,傳統模仿型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的轉變。”王玉剛表示,今年將力爭我省太陽能產業技術和產品質量能效水平顯著提升,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太陽能熱水器達到96%以上,能效標準二級以上產品占100%;光伏電池產品高效比率達到80%以上。
加快兼并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