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貴陽市出臺了《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城鎮建筑設計階段要100%達到節能標準,工程竣工驗收階段標準執行率要達到98%。今年底,全市將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272萬平方米,新建建筑綠色建筑比例達到20%,新增綠色建筑面積300萬平方米。到2020年,市區綠色建筑開工面積占新開工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60%以上。
太陽能系統上頂入地 不占地方還能省電
“太陽能電池將日光轉換成直流電,通過逆變器轉化成220/380V交流電供寫字樓使用。”項目工程師程吉利說,系統平均每年發電量約有34.63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省40至50萬元電費。
除了藍色屋頂,占地8000平方米的廣場上,26個“球形大燈泡”系統正在為地下車庫提供照明。“這是光導照明系統,可以多方位吸收太陽能,地面的采光罩采集日光經過特殊制作的導光管傳輸和強化后,通過漫射為地下車庫照明。”程吉利介紹,24小時必須開燈的地下室,這里白天只需開一小部分的照明燈。記者在地下一層看到,單個光導照明系統,要遠遠高于單個日光燈的照射范圍。
“貴陽雨水豐沛,我們還專門建了雨水收集裝置,將雨水進行沉淀、過濾后供廣場的綠化澆灌使用。”程吉利說,研發基地還建有地源熱泵空調系統,通過收集利用地下淺層地熱資源(土壤)來實現高效節能供暖,每年可節省標煤89.2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6.5噸、二氧化硫7.4噸、二氧化氮3.7噸。
接“地氣”換“新風” 住院大樓也能冬暖夏涼
“新的住院大樓里空氣新鮮,也不悶,而且沒有大家討厭的藥水味道,心情好很多。”近日,住在息烽縣人民醫院綜合住院大樓康復病房的錢甫,有了不同的就醫體驗。
前幾日貴陽倒春寒,最低溫度降至8度,息烽縣人民醫院的病房里卻依然暖和,關鍵就是地源熱泵空調系統。“住院大樓地下水的溫度常年在17度左右。地源熱泵系統冬季通過壓縮機將土壤中的熱量抽取,通過加熱將熱量轉移到室內供暖,夏季剛好相反,可以將室內的熱量轉到土壤中,給室內降溫,達到冬暖夏涼的目的。”項目設計咨詢單位重慶海潤節能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許蜀榕說。
息烽縣人民醫院是全國首家三星級綠色醫院,除了地源熱泵空調系統,還有ESV智能新風系統。許蜀榕介紹:“新風系統可以隨時對室內空氣進行檢測,如果二氧化碳等超標,就會自動啟動從市外引入新風,同時通過排風管將廢氣排出,保證病房內的空氣時刻新鮮。”
該院的綜合住院大樓還采用降噪地板,實現采光最大化,減少白天開燈的頻率,并在一樓設置兩個采光井,為地下一層進行照明。“地源熱泵系統的增量費為676萬元,但每年可節能382.99噸標準煤,節能率為42%,總運行費用可節約85.16萬元。”息烽縣人民醫院院長蔡顯斌說。
政府推廣綠色建筑 建設更綠更美城市家園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按照《貴陽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政府投資的辦公建筑、學校、醫院、保障性住房(含園區及企業自建)等建設項目以及2萬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棚戶區改造、20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區項目要按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