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結構持續調整,煤炭需求增長迅速
《2015世界能源中國展望》英文版報告以嚴謹的資料分析為基礎,詮釋了能源企業應樹立正確的理念和高效運作機制,在戰略上實行轉型和轉變,從“走出去”戰略進一步提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使政府、產業與國內外公眾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和對話。
隨著能源革命不斷推進,中國的能源結構也將持續調整。發布會上,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SpencerDale)重點強調了中國能源消費的預測情況。據他介紹,到2020年代中期,中國將超過俄羅斯成為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僅次于美國)。到2030年前后,石油進口需求增長一倍以上,達到1300萬桶/日;到展望期結束(2035年)時,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液體燃料的最大消費國。
“在過去10年間,由于來自中國的需求,煤炭是化石燃料中增長最迅速的。但我們認為,在未來20年間煤炭將成為化石燃料中增長最緩慢的,每年僅增長0.8%,稍遜于石油。”戴德立認為,引起改變的原因有三:中國能源密集型增長的放緩和適度;美國和中國關于煤炭使用的法規和政策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豐富的天然氣供應取代了煤炭在電力生產中的地位。《展望》指出,天然氣在化石燃料中的需求將增長最快,每年增長1.9%,這主要得益于亞洲的需求。增長的需求中有一半將通過提升傳統天然氣產量來滿足,其主要來源是俄羅斯和中東,另一半將來源于頁巖氣。
對此,BP預測,中國將成為北美之外頁巖氣產量增長最有潛力的國家。20年之后,中國和北美的頁巖氣產量將占到全球的85%。戴思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中國在未來將成為僅次于北美之后的第二大頁巖氣的供應國。根據他的分析,做出該判斷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因素:首先是看中國在頁巖氣方面的儲量有多大。第二,中國政府對于發展頁巖氣方面的政策導向。第三,目前在頁巖氣勘探開采方面的進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前途不可限量
“在歷年來的《能源展望》中,最大的轉變是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以及煤炭比重下降。”根據《展望》的預測,全球能源結構正向更低碳燃料傾斜。在非化石燃料中,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的比重將迅速提高,預計從當前的3%升至2035年的8%,并在2020年代初超過核電,在2030年代初超過水電。“展望未來全球的能源格局,核電和水電的份額繼續下降,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足以將非化石燃料總體份額從2013年的32%提高至2035年的38%。”戴思攀說。
分地區來看,歐盟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方面一馬當先,但補貼負擔的規模成為一些市場的增長制約。成本下降將緩解這一制約。在歐盟以外,可再生能源繼續發展———預計美國在2030年前達不到目前歐盟的可再生能源普及率,中國則需要更長的時間追趕。然而,2013至2035年,如果按量計算,中國將超過歐盟,美國也幾乎與歐盟持平。
對此,在大多數市場中,可再生能源的迅速發展依賴政策支持,因為可再生能源發電通常比煤電或氣電更昂貴。隨著可再生能源用量增長,這種政策支持的負擔可能成為增長的制約。為了保持迅猛增長,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需要持續下降,從而降低單位電力所需的補貼。
在水電方面,非經合組織將推動全球水電發展,預計中國和巴西分別增加4500億千瓦時(年均1.4%)和2500億千瓦時(年均1.9%)。非洲是增長最快的區域,年均增長3.8%,在展望期內增加1500億千瓦時。
“這些都與環境挑戰有關。盡管目前有政府政策和意愿,但最可能的控制碳排放的路徑似乎無法持續。”戴德立指出,各種預測突出體現了各國決策者在聯合國主導的今年巴黎會議上將面臨的挑戰規模。沒有任何一種變革或政策可以獨木成林。預先確定可能最有效的變革難度很大。這表明決策者必須采取步驟以推動制定全球碳價,為所有人發揮其作用提供適當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