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安徽市場傳來消息,某地產項目太陽能熱水器(陽臺壁掛式)中標價格不到2000元(這與去年底不到2300元又降了300元),令行業大跌眼鏡,因為這個價格甚至達不到行業大多數企業的直接成本。”6月11日,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講運告訴記者。
而此前一天,浸淫工程市場多年的北京市太陽能研究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桑達公司營銷總監鄭學鋒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也袒露了自己作為部品商的心聲:“地產形勢不理想,開發商迫于無奈就會把壓力轉給供應商。”
北京同行另一家品牌太陽能企業也感受深刻。該企業工程負責人坦言,如今生意越來越難做:“一方面,房企對品牌要求降低了,采購價格也是想方設法來壓低,這從我們去招投標時,原來很少見到的小品牌也加入進來就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回款壓力很大,我們和一家中字頭的開發企業合作過,兩年過去了,但錢我們還沒有拿到。”
他還進一步解釋說,低于成本價中標往往會造成流標,最近北京一家不算小的房企在招標太陽能時就首次出現了流標的情況,沒錢賺甚至要賠錢,供應商還能傻傻地往前沖嗎?
當然,這與其產品特性也不無關系。曾任北京鴻坤地產集團工程采購中心總經理的任海軍就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他們集團沒有針對太陽能供應商做整合,主要原因是:一、供應量不大,公司要優先整合那些在整個成本中占比較大的部品;二、整合比較復雜,各家有各家的技術,產品多樣,價格差異大,這將增添很多難度和困擾。
但隨著近兩三年來,房地產開發商對建筑品質的提升,以及對節能環保產品的重視,太陽能也慢慢納入集團采購目錄中來,與房企采購合作的模式也從單個工程合作或者區域合作升級為戰略合作。
據悉,力諾瑞特、四季沐歌、桑普等品牌太陽能企業就相繼成為萬科、綠地、金地等大型房企的集采戰略合作伙伴。“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與地產商之間的采購合作,通過集采形式合作在增加,但還是以區域性集采為主。”鄭學鋒介紹說。
上述太陽能企業工程負責人則認為,全國集采之所以有難度,是因為每個地方有自己的采購決策權,所以每個標都要單獨投,且太陽能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各地選擇上有一定差異,比如說有的地方適合陽臺壁掛式產品,有的適合單體產品,有的又適合集中系統。但他并不否認,工程市場,特別是房地產市場仍將是眾多太陽能企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然而,面對工程市場的艱難,這位在太陽能行業做了近十年的“老人”無奈地說:“大家都挺著,挺不過就會死掉,但這未嘗不是好事,行業也要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