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熱水系統是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的首選,可以實現建筑節能10%至15%,住宅采用太陽能供暖系統,更是能為建筑能耗節省45%左右,這一優勢和特點不僅成就了太陽能成為建筑開發商眼中的寵兒,而且促使了工程市場的快速發展,為處于發展階段性下滑的光熱市場帶來了無限商機和曙光。然而,低價競標、產品參差不齊等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
低價競爭
太陽能工程市場競爭激烈,面對原材料的不斷上漲和勞動力價格的攀升,很多企業不惜一切代價想擠進這個大市場。為了中標,他們一再壓低產品價格,更有甚低于成本價接單。“價格戰”背后的隱患不言而喻,低價競爭讓原本實力雄厚在市場上極具品牌影響力企業望而卻步。相反給了那些名不經傳的企業可乘之機,這些低價中標項目以后,為了謀取利益降低成本、偷工減料,用劣質材料蒙混過關。這樣的工程自然經不起太多考驗,系統壽命短、技術含量低等問題接踵而至。無謂的價格戰只會給太陽能工程市場帶來消極理念,在工程質量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對處于成長期的光熱企業來說也承擔著巨大風險,長此以往,只會造成惡性循環,對企業和整個光熱行業來說都將是致命的打擊。
回款太慢
太陽能工程市場作為光熱行業的生力軍,為光熱行業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相比較零售市場而言,太陽能市場以其規模大、周期長而著稱。然而在回款上,太陽能工程市場卻絲毫占不到便宜。開發商不按合同規定支付工程款,導致回款期延長是其主要原因。資金的拖欠和回款的緩慢導致一些中小型光熱企業在資金運轉上吃緊。運轉資金的影響和回款拖沓無疑讓他們在發展中舉步維艱,很難生存和維系下去,這也是很多光熱企業對太陽能工程市場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質量參差不齊
太陽能工程市場的火熱催生了太陽能平板集熱器的空前繁榮,從而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企業往往以低價取勝,輕易拿下市場。有些光熱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一味追求低價格、高利潤,不注重產品質量,在材料使用、鋁板厚度、涂層集熱效率上不按生產標準生產再加上市場對產品缺乏了解、監管不嚴使得低價格劣質產品在市場上肆意橫行,嚴重擾亂了工程市場。質量一直在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價格偏高的太陽能光熱企業并不能得到開發商的青睞,從而導致性能優良的產品并不能走進順利走進千家萬戶。技術粗糙、價格低廉的產品充斥著整個太陽能市場,導致了消費者對太陽能熱水器的排斥和不信任。
政策有待完善
繼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上半年發布了相關利好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的政策后,地方政府相繼支持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發展的政策出臺給太陽能工程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已有13個省二十多個地市出臺了太陽能強制安裝政策。”盡管各地政府強制安裝政策的出臺,但一些地方由于缺少相關配套政策,對太陽能產品質量并不能嚴格把控,使這些政策并不能順利落地實施。如何真正做到太陽能與建筑相結合,除了相關政策的扶持,還要有監管部門進行嚴格把控才能使兩者完美結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