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能源互補應運而生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太陽能熱利用作為一項“親民”的技術,得到了飛快發展,整個產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我國節能減排、惠民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發展綠色建筑、強裝令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發展前景將越來越好。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曉黎表示,在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展光熱產業是一項惠及數億人的民生工程。光熱在國家節能減排戰略中具有“投入少、效益好”的特點,是發展我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支撐。
太陽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具有免費、清潔、分布廣等特點,但是也有其弱點和缺限,受地域、天氣影響較大,存在不連續和不穩定性的問題,加之集中度低,很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有關專家分析,現階段,單一的能源利用形式都有其不足,無法同時滿足節能高效、經濟安全的消費需求,而多能互補將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城市建筑應用中,由于受限于屋頂面積與建筑面積的矛盾,太陽能集熱器的面積相對較小,同時城市居民的生活熱水用量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而日益提高。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為解決太陽能保證率低下的問題,太陽能與其他能源互補系統應運而生。”黃俊鵬說。

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十三五”規劃的專題研究也表明,太陽能熱利用必須實施多能互補、儲用結合、熱能計量、綜合利用,才能更好更快地將應用領域從熱水、洗浴向采暖、制冷、工農業利用等多領域擴展,為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發揮應有的作用。
“太陽能+”發展前景廣闊
“太陽能 ”的能源應用模式在國外早有發展和應用。丹麥在大型太陽能與生物質聯合應用方面有了豐富的經驗,并得到丹麥政府的大力支持,給予一定補貼。太陽能與燃氣互補系統是歐洲采暖比較普遍的方式之一。太陽能與熱泵相結合的方式是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家的采暖方式之一。
在我國,近幾年,隨著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的快速發展,太陽能供熱系統開始走進城市,并且隨著太陽能應用領域向工農業擴展以及南方采暖需求的日益加強,單獨使用太陽能已不能滿足用熱需求,太陽能與熱泵、燃氣、電、生物質能等能源互補應用也日益增多。
據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對2013年光熱建筑應用項目的抽樣調研數據顯示,全國大約有7%的項目采取熱水、采暖系統相結合或者熱水、采暖及空調系統三者相結合的方式,而這些系統多為多能源互補集成系統。
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和協會也在力促“多能源”的發展。哈爾濱經過調研,確定了太陽能組合天然氣作為供熱熱源作為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2014年12月發起成立“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太陽能與輔助能源供熱工程專業委員會”,致力于推動以太陽能為主的多能源互補發展。很多企業也從多能源的角度著手進行技術升級,將各種能源進行集成使用。如:江蘇邁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多能源產品,將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集成設計。萬和、林內、萬家樂等企業也都紛紛推出多能源系統產品或者打出“多能源”概念。
黃俊鵬指出,太陽能與電、燃氣壁掛爐、燃氣熱水器、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蒸汽鍋爐、市政熱力等相結合,不管是在新建住宅項目中,還是在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公共建筑中,甚至工業領域都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跨界融合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