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熱利用主要指利用太陽輻射能來實現采暖、采光、熱水供應、發電、水質凈化等能量轉換過程,可與常規能源互補運行,其節能貢獻不可小覷。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太陽能熱利用市場保有量大約為4.1億平方米。
工業領域應用前景可期
據了解,溫度的高低決定了太陽能熱利用不同的應用領域。日常普及的太陽能熱水器便是太陽能熱利用在低溫市場的主要應用產品。在中溫領域,太陽能熱利用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工業、商業、農業領域中的太陽能中溫熱利用系統。而高溫領域則主要應用于政府公共工程及商業領域,是太陽能熱利用的最高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工業能耗占全社會總耗能的70%以上,是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領域。“如果太陽能可以在工業化領域規模應用,必將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北京市太陽能研究所工程師張永泉在會上表示。
“目前太陽能在中低溫領域的應用已非常成熟,但在高溫工業用熱應用較少,主要是因為工業加熱系統的要求較高。”張永泉介紹說,“許多工藝過程要求太陽能系統有較高的加熱溫度、穩定的運行系統,并且要與生產工藝過程集成,還要有合理的投資回收期。”
據了解,目前工業加熱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工業、紡織印染、石油化學、交通運輸等。以石油領域為例,油田的采油、集輸等過程中所產出的天然氣至少有20%消耗在了原油加熱與處理中。針對此問題,太陽能加熱技術則可以用于燃油或儲油預熱,提高原油管道的輸送能力。“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地區,若將太陽能應用于原油加熱中,必可在節能降耗、綠色環保方面獲得積極效益。”張永泉補充道。
走出低谷尚需政策引導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太陽能熱利用也面臨著重重挑戰。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起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整體增速已連續3年多下滑,2014年市場規模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態勢 在河北省太陽能協會會長崔建偉看來,政策不明、國內經濟下行、太陽能熱利用市場競爭無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更新換代緩慢都是目前太陽能熱利用產品滯銷的主要原因。
對此,崔建偉特別強調,“目前整個行業內創新性技術人才是十分稀少的,人才是企業改觀的第一要素,這個需要引起特別重視。”他還建議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健全服務體系,減少行業在服務質量上的負面影響,完善標準體系,規范產品質量工程。
然而在企業看來,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靠企業自身無法有力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呼吁國家完善相關政策,給予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支持。多名參會企業代表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的太陽能熱利用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公眾對太陽能供熱認知有誤區,行業發展的商業模式也不成熟,行業亟待政策引導和支持。
“目前光伏發電、風電行業國家政策是強制上網,各省份還有各種財稅補貼政策,但唯獨太陽能熱利用,像是新能源領域里一個沒戶口的孩子,沒有任何財稅補貼支持。”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近日也在相關會議上呼吁國家對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給予重視和呵護。
產業發展轉機將至
按照已公示的編制工作安排,國家能源局會根據各地建議繼續完善規劃初稿,并于2015年8月底前形成規劃送審稿,按程序批準后印發實施。
此外,太陽能熱利用相關標準制定工作也將啟動。國家能源局于8月25日發布了《關于下達2015年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對能源領域行業共計784項標準提出了制(修)訂要求。其中,太陽能熱發電相關工程建設標準11項,太陽能中低溫熱利用工程建設及產品標準6項。這些標準的制定編制工作都將于2017年前完成。這將有效解決行業內標準體系缺失的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