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光伏建筑一體化改造后的青島火車站
“我國既有建筑面積約為400億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面積為20億平方米。與此同時,在我國總體能源消費中,建筑能耗占比接近30%。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提高,這一比例還有繼續上漲的趨勢,建筑節能的潛力不容忽視。”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何濤表示,在此背景下,建筑能耗的降低為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能能的應用提供了基礎和機會。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資源壓力日趨加大、環境壓力倍增的前提下,新能源+建筑無疑將產生一個新的巨大應用市場。
新能源建筑市場潛力巨大
“只有當人與自然、社會、建筑實現和諧共同體,才能擁有健康舒適的生活。當代置業十五年前選擇了發展綠色地產,也曾經走過一段艱難之路,但這些年的市場運營成果告訴我們,這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中國新能源建筑產業聯盟副主席、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表示,新能源建筑是綠色建筑的新搭檔,綠色建筑的發展為新能源建筑創造了機遇,新能源建筑又能反推綠色建筑健康發展。與綠色建筑起步之初一樣,新能源建筑現階段也必然會經歷一個比較艱難的發展階段。但隨著人們對新能源建筑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新能源建筑必然會迎來發展的春天。
“綠色建筑以環境友好、能源節約為主要特征,光伏應用技術迅速發展為綠色建筑提供實現的平臺。而建筑光伏相關技術構成了現代建筑發展的一個最活躍的重要部分,不斷創新綠色建筑的新理念。”漢能全球光伏應用集團BIPV事業部高級副總裁陳文華表示,現代建筑不僅追求建筑形式美,更提倡建筑要具有人與環境友好和諧的建筑功能,能源效益和綠色建筑評估標準體系是被廣泛接受的建筑理念新標準。BIPV是提高建筑能源效益和節能評估標準的重要實現方法。
據了解,BIPV作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一種重要應用形式,由于光伏構件集建筑材料和發電材料為一體,因此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截至目前,BIPV在國內已經有了百余個成功的應用案例,代表性的有漢能總部、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廣州電視塔、天津污水處理廠和青島火車站等項目。
相比于地面大型光伏電站而言,光伏構件同建筑的結合是對有限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根據相關機構測算,到2020年,BIPV市場將是超過千億甚至萬億級的市場,是一個極具潛力的產業。薄膜發電建筑一體化的應用,不僅可以提供建材本身的功能,同時可以為建筑提供清潔能源,所以這必將是太陽能發展的方向。
探索適合國情的發展之路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日漸深入人心,新能源成為推動新型城鎮化重要的綠色引擎,它必將會掀起建筑行業新的創新浪潮。據了解,發達國家的新能源建筑應用,在光伏產品、應用技術、政策激勵、法律法規、發用電消費模式等方面都已經非常成熟。
“總體而言,歐洲國家走在了新能源建筑的前列,如德國佛萊堡、瑞典馬爾默等城市都是著名的低碳城市,丹麥的風能發電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電力來源,我國的建筑節能和新能源應用可以從歐洲的發展經驗中學到很多東西。”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首席技術官陳音表示,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建筑本體與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融合,這是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方式。由于建筑業和新能源產業分屬不同行業,建筑應用新能源,特別是如何讓建筑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器是需要兩個行業的專業人員更加緊密的協作。
盡管新能源建筑產業前景向好,但目前依然面臨著許多發展難題。仲繼壽表示,一是屋面壽命的鑒定取證難,屋頂所有者對受益的要求高,與其他投資方向相比,電站回收周期偏長;二是現代農業工廠投資大,投資者效益低,而電價不高,且存在運營的不確定性;三是過分強調建筑美觀一體化,而忽視系統一體化;四是適合于百姓使用的戶用光伏系統技術幾乎空白;五是企業的努力大于政府,基于市場決定作用的發配電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
“新能源建筑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新生事物,雖然各地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但相較建筑行業總體的巨大規模,新能源建筑還遠未形成主流,需要再實踐中發展完善。”陳音表示,歐洲的nZEB(近零能耗和凈零能耗建筑)可能是新能源建筑比較清晰的技術體系,中國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研究新能源建筑的標準和技術路線。
新能源建筑產業迎來契機
“產業化是新能源建筑的一個良好契機,例如典型的BIPV光伏幕墻組件是一個精密的高科技產品,它必然是要工業化生產,工地現場拼裝,這和住宅產業化的建造模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工廠預制的建筑構件上集成了光伏組件等產能設備,現場的安裝調試技術要求也更高。”陳音表示,隨著“住宅產業化”、“被動房”的提出,尤其是新版綠色建筑標準使新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建筑技術的發展,使新能源建筑有可能成為“零能耗”“低能耗”建筑的終極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