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承辦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在天津舉行,作為我國首批低碳城市試點的天津引起國內外的關注。今天,天津市在談判會議期間舉行邊會,介紹低碳經濟發展情況。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合作的旗艦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間合作開發建設的生態城,生態城管委會建設局局長李東告訴中外來賓。
李東說,生態城將形成湖水-河流-濕地-綠地的復合生態系統,綠化覆蓋率達到50%,每年可產生氧氣9800噸,吸收二氧化碳26000噸,吸收二氧化硫近50噸,以此增強城市固碳能力,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生態城綠色建筑要達到100%,確立了公交主導、慢行優先的綠色交通模式;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科技研發、軟件產業、總部經濟、服務外包、文化創意、教育培訓、會展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構建低碳型產業結構。
中新生態城是低碳經濟的載體之一,我們還與日本合作建設了低碳經濟示范區,全市規劃了以循環、綠色、環保、集約為特色的濱海新區九大產業功能區和31個區縣示范工業園區,天津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志強介紹。
近年來,天津市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轉變發展方式,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狠抓節能降耗,以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為方向,推動產業向低碳轉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低能耗產業,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現代醫藥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率先實行能評一票否決制,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十一五”以來,天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2.9%,而同期能源消費標準煤總量年均增長僅10%;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不斷提高替代能源發電在全市電力工業中的比重,初步形成以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設備和地熱能綜合利用為主的新能源產業。2009年,全市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1%,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
張志強說,全市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城市綠化,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生態退化地區,多渠道拓展林地綠化空間,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增加轄區林業碳匯。林木覆蓋率從2000年的16%提高到目前的20%,城市綠化率達到38.5%,森林碳匯增加了260萬噸。
全國第一家綜合性排放權交易機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大力開發系列自愿碳交易產品,包括一站式企業碳中和、會議碳中和、低碳公交卡和家庭碳減排換購等,發起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開發服務。交易所總經理高正琦表示,歡迎各國朋友參與中國自愿碳交易市場建設,從此起步,共同打造一流的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和低碳金融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