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印發電改核心配套文件,在審議通過的6個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中表示,未來我國將逐步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將組建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將建立優先購電、優先發電制度;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電力用戶可以直接與發電公司交易。同時,分類推進交叉補貼改革;明確過渡時期電力直接交易的輸配電價政策。自此,新電改的落地實施有了明確的實施路徑。
晉能清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新電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售電側的改革,打破了長期以來電網的壟斷地位,這將切實有效提高電力的利用效率。
明確電改實施路徑
一系列配套文件同時出爐,新電改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正式實施的快車道。
11月30日,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9號文),國家能源局印發6個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具體包括《關于推進輸配電價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范運行的實施意見》、《關于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
銀河證券認為,文件內容涵蓋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建設、交易機構組建、放開發用電計劃、售電側改革、自備電廠監管等六大方面。6個配套文件是主要圍繞9號文新電改執行層面的具體政策規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力改革實施細則。
配合此前電改的綱領性文件,此次六大配套文件逐一明確了為推進電力體制改革落地生效的具體措施,標志著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而在六大配套文件中,配售電側改革無疑是最受市場關注的亮點之一。
在《關于推進售電側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對于電網企業營業范圍、配電業務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首先是限定電網職能。分離售電業務,電網企業只擁有輸電網、配電網運營權,并要求電網公平地向市場提供輸配電服務,并公開輸配電網絡的相關數據然后放開增量配電業務。鼓勵以混合所有制方式發展配電業務。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網絕對控股的,即擁有配電網運營權。
按照《意見》中提到的分類方法,售電公司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電網企業的售電公司;第二類是社會資本投資增量配電網,擁有配電網運營權的售電公司;第三類是獨立的售電公司,不擁有配電網運營權,不承擔保底供電服務。售電公司的注入門檻設定在資產總額2000萬以上,不同等級公司所能夠從事的售電量不同。而電費由電網統一收取再支付給發電和售電公司。
銀行證券認為,在改革前,我國電力供給市場以電網為核心,售電側的用戶幾乎不具備議價的選擇權。而在改革后,售電牌照的放開使得售電側市場形成以相對獨立的交易機構為紐帶的競爭格局,有利于更多的用戶擁有選擇權,提升售電服務質量和用戶用能水平。
同時,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在電力需求低迷、萬億市場蛋糕再分羹中,電網公司、切入售電領域的發電集團以及地方電力公司等優勢企業將上演“龍虎斗”,受益于此,企業和社會電價將降低。
售電公司擠爆市場
配售電側改革的商機,則早已經讓各地方政府擠爆了市場。
國家發改委表示,未來電改將以綜合試點、配售側改革試點、輸配電改革試點三種形式推進,不會有數量限制。目前云南、貴州已被列為首批綜合試點,同時在深圳、內蒙古西部、安徽、湖北、寧夏、云南和貴州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據了解,目前地方政府參與改革試點積極性高漲。除了上述試點省份,山西、陜西、四川、重慶、新疆等多個省份紛紛積極謀劃、爭取入圍。
記者同時多方了解到, 12月初發改委將批準重慶、廣東作為配售電改革試點,湖南、蒙東、江西等地也在申請入圍。
其中,即將成為首批配售電改革試點的重慶9月初就提交了方案,政府將主導成立兩家配售電公司,從事配售電業務經營。湖南國電投五凌電力公司10月申請參與國家配售電改革試點,擬聯合智能電表生產商威盛集團合資成立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經注冊成立的獨立售電公司目前超過100家,除了一些地方政府牽頭的售電公司,其中還有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和神華集團的身影。
釋放新能源紅利
電改配套文件的出爐,也給新能源行業打了一針興奮劑。
“對新能源電力行業而言,此次電改是極好的契機,新能源將從單純依靠政策補貼轉向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能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行業的戰略發展有促進作用。”楊立友指出。
而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峰則認為,目前,國內的電力用戶停留在“被動消費”的層面,沒有用電的選擇權和響應能力,也隨之帶來了極大的供需無法通過市場手段進行調整的情況,我國西部地區面臨嚴重的“棄風棄光”情況,給新能源發展,尤其是太陽能和風電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通過電力體制改革,將從“供給側改革”和“輸配電分離”等體制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為新能源在十三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
不過有專家稱,新電改的市場化思路對清潔能源發電來說是把“雙刃劍”。電網只靠收“過路費”盈利,就更容易無差別地接入達到安全和穩定運行指標的各種電源,可以解決清潔能源的電網接入問題。但市場化之后,電網不再統購包銷,由用戶自主選擇用電,清潔能源只能靠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等方式來吸引用戶。
吳曉峰則認為到2050年,實現清潔能源比重達到80%。而目前我國新能源發電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由于缺乏電源與電網統一規劃,電網優化配置能力不足,無法就地消納,導致棄水、棄風、棄光問題突出,2014年全國“棄風棄光”比例達到了10%,部分嚴重的地區,甚至達到了20%。這一局面,極大打擊了社會資本進入新能源投資領域的信心。“建議下一步要從嚴執行可再生能源法中提到的‘全額保障性’收購的規定,確保新能源電力的收購消納,同時加快構建基于特高壓的中國能源互聯網,實現全國能源優化配置,從根本上轉變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能源發展方式。”吳曉峰說。
楊立友同時也認為新電改對新能源企業帶來的更是重大利好。“在所有的新能源中,光伏技術的進步對能源成本下降所能起到的作用最為明顯。在過去十年,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僅近兩年光伏組件價格就下降了超過八成。光伏企業技術迭代發展,我們非常有信心在近期實現光伏發電成本的大幅下降,進而實現平價上網。”楊立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