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全面發力綠色建筑之時,智能系統是綠色建筑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和重要手段。在這個方面,江森自控正加速“接地氣”過程——他們希望其智能化綠色樓宇控制解決方案以及一線最真實的實踐和感悟,對于政府在制定、調整綠色建筑政策和規則方面有所借鑒。
不久前舉辦的中國國際智能建筑展上,江森自控發布了建筑設施能耗分析系統SEED1.5版本(以下簡稱SEED)與整體的室內空氣質量解決方案,并展出了數據中心與智慧醫療兩個垂直領域解決方案及相關產品。此外,他們還提出智能建筑所包含的三層含義:一是在全生命周期中,為業主提供舒適、高效的居住環境,降低運行成本,減少樓宇能耗對環境的影響;二是智能建筑系統能與信息技術系統、企業應用程序等整合,讓建筑更智慧;三是智能建筑與業主及住戶互動,使操作更加可視、便捷。而智能建筑可持續發展必將成為綠色建筑的核心。
結合江森自控在展會上帶來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及其在綠色建筑與節能領域的踐行,筆者采訪了江森自控建筑設施效益戰略客戶銷售總監兼市場總經理馬端寧以及業務系統及解決方案部總監司徒偉光。節能更智能化
“在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領域,業界為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大刀闊斧式地花大價錢一次性完成投資更新設備,還會通過在運營管理中挖掘節能潛力來實現節能改造。對于前者替換式的徹底‘換血’,盡管前期投資不菲,但先進的設備特別是智能化解決方案,可以真正實現可持續。而對于后者漸進式逐步推進,它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預期,避免大量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節省成本。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方式,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都體現出其對節能改造效率提升的優勢。”司徒偉光舉例。
馬端寧對這一觀點也進行了補充。據他介紹,西方國家對于節能改造很推崇,節能效果甚好的項目所用設備竟出自上世紀80年代,這就充分印證了后期運營維護的重要性。馬端寧說:“比如我們此次推出SEED就能對運行中的建筑與設備進行清楚而客觀的能耗分析,從而幫助業主制定有針對性的節能策略與方案,幫助既有建筑更高效地節能。它能讓設備在運行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后仍保持良好狀態。”行為更市場化
政府是綠色建筑事業無可爭議的組織者,最終歸宿是市場。充分調動市場行為,不但能有效緩解政府壓力,更能有助于市場獨立、長久和可持續成長。而關于綠色建筑事業的發展勢必需要除了政府以外多個行業不斷磨合乃至社會層面的認同推動。
司徒偉光和馬端寧認為,這首先需要資金基礎,亦構成市場化產業的典型特質——撬動資本以扶持融資過程,各類金融機構是關鍵。據了解,在美國,合同能源管理市場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節能投資渠道的多樣性。除常規的銀行貸款外,相關項目往往能得到一種稱為REEP的專項基金融資。這項基金基本來自于用戶支付的電費和增容費等,其目的在于鼓勵節能,降低峰值用電,提高電網可靠性。
除了資金,綠色建筑進程還取決于意識形態。馬端寧認為,伴隨市場逐步打開,越來越多企業會更務實,市場調節便可發揮功用。司徒偉光以酒店市場為例:“以前,建酒店總被認為是星級越高越好。但市場引導下,人們開始發現有些高星級酒店主動‘摘星’,甚至不愿再升級。追求更高性價比不意味收益降低——房間價格稍經濟些,客源卻吸引更多。對于綠色建筑也同樣,單純‘為追求綠色而綠色’的想法終會退出歷史舞臺,市場機制會改變這些。”他以江森自控基于市場對于室內空氣質量的需求推出的IAQKeeper為例。這套系統能夠實時監測室內空氣質量并自動開啟靜電除塵系統,并基于監控系統數據,通過后臺進行分析管理,以圖示化方式呈現室內外空氣質量的對比、除塵效果等報告。
“只有切實為市場提供需要的技術與產品,才能推動市場乃至行業發展,企業才能從中受益。”馬端寧作了補充。
馬端寧與司徒偉光二人相信,隨著智能化解決方案市場認可度和需求度的提升,在政府合理布局下,以誠信和理性驅動的市場將進一步推動綠色建筑事業的節能智能化和市場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