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冬季清潔取暖,一頭牽著百姓溫暖過冬,一頭連著藍天白云,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今年省政協的1號提案聚焦清潔取暖。委員們認為,我省應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利用步伐,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從源頭上減少和防治污染排放,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引進來,提高區域內清潔能源供應規模
打好藍天保衛戰,應全面推廣電代煤、氣代煤。
電能替代是一種清潔化的能源消費方式,但其成本較高,難以完全通過一般的投資回報方式進行回收,應有政策支持才能實施。王遠臨委員建議,應利用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等資金渠道,支持電能替代,協助電能替代項目單位解決融資問題。
“加強對天然氣熱電的支持力度,在不提高居民電價的情況下推行天然氣熱電。”梁清江委員認為,目前,我省天然氣熱電行業發展相對滯后。應對新建天然氣熱電項目的行政審批和建設給予政策扶持,對現有火力熱電項目加快實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置換,加大推廣天然氣熱電聯產,加快我省能源結構調整和大氣污染治理進程。
用好清潔能源,保證能源供應是關鍵。然而,能源短缺是當前我省煤改氣、煤改電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此,民革省委建議,加快特高壓大容量輸電通道、天然氣供氣管道等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支持風電、光電、地熱和核電的開發、消納和輸出,提高區域內清潔能源的供應規模。
“打通外省能源供給通道,拓展能源供給方式。”民進省委認為,我省煤炭去產能后,外地能源必須有效跟進,彌補缺口。目前,涉及我省的6條特高壓電網項目已經通過國家有關部門審批,我省將新增受電能力1100萬千瓦,減少發電用煤2700萬噸。同時,遷安-承德、京邯復線和邯渤線等天然氣管道工程列入“十三五”發展規劃,應充分依托國家干線和西氣東輸等工程,將山西煤層氣、中原儲氣庫等天然氣資源引入我省各地。天然氣供應要實現“縣縣通”,同時滿足民生與工業發展需要。未來,還要拓展能源的海上供應方式。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技術的應用推廣,為輸送清潔能源創造良好條件。“儲能技術是能夠把電能轉化為溫度高達700攝氏度到800攝氏度的熱能源技術,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電力設備實現隨時供熱,還能降低供電成本,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應用。”趙林明委員建議,我省可堅持先行先試原則,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條件成熟的地方試點進行推廣。
促研發,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
利用再生能源替代以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改善我省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民盟省委提出,作為農業大省,我省生物質資源充足,應大力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促進農村用能結構轉變。
據介紹,截至2015年底,我省各類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為45.78萬千瓦,主要以農林生物質發電和垃圾發電為主。秸稈壓塊制備成型燃料利用量約5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利用量30萬噸,各類生物質能源利用總量約為130萬噸標準煤。民盟省委建議,我省應加大研發力度,推廣生物質壓塊、生物質制氣在城鄉居民供暖、炊事等領域的應用,推進垃圾發電和熱電聯產等項目。
因地制宜,精準布局。民盟省委認為,應科學制定生物質開發利用規劃,避免重復和過度建設。根據生物質資源情況,在石家莊、保定等糧食主產區以及林業比較發達的張承及西部太行山區,大力發展多元化生物質能源利用方式。加快建設不同特色的生物質能源示范區,推動各類生物質能源市場化和規模化利用。大力發展小城鎮及城市周邊以規模化養殖業糞便和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的沼氣工程項目,積極推進工業與民用廢水、廢菌渣為原料的沼氣工程,加快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項目試點,適當發展沼氣發電項目。在城鎮和山區,合理布局生物質壓塊燃料項目,因地制宜實施生物質制炭試點工程。
“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民盟省委建議,應進一步增加科研投入,優化和完善生物質綜合利用產業鏈條。重點支持規模化養殖業廢棄物、秸稈、中小城鎮生活垃圾天然氣提純和沼渣、沼液綜合利用,以及生物質壓塊的多產品、深加工應用等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和工程示范。培育并籌建1-2家相關領域的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行業研發平臺,提升我省生物質能源化領域研究開發能力,支撐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示范推廣。
統籌資源,物盡其用。民盟省委提出,應進一步和完善農林廢棄物“收購-粉碎-收集-儲存-成型-消費”一體化的運行模式,推動農村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體系的建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管理全省生物質資源,實現資源綜合統籌,物盡其用。
挖潛力,大力發展地熱資源勘探,打造更多“無煙城”
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我省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熱資源,省內30個地熱田,面積約19165平方公里,折合標煤1050億噸。茍量委員建議,推進企地聯合開發管理,利用地熱資源替代燃煤解決城市供暖問題,打造更多“無煙城”。
目前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程度較低,茍量委員認為,應由省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組織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加大專項投入,全面加強地熱資源普查、評價與規劃。要打破以往由用戶為主導的開發利用模式,不斷提高科學勘探精度,避免盲目開采,真正發揮地熱勘查評價工作對后期開發利用的引導性作用。
“成立專門管理機構進行集中監管、統一規范、合理配置,確保資源科學有序適度開發。”茍量委員建議,研究推廣地熱開采中的回灌技術,科學實施地熱資源儲量動態開采,有效延長熱儲生產壽命,提高使用效率,保證開發利用地熱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我省地熱田在連片分布,為實現地熱資源產業化、規模化開發奠定了基礎。“擴大地熱資源的應用領域,加快形成供暖制冷發電、種養殖、溫泉休閑度假等多元產業鏈。”茍量委員提出,應發展地熱資源的梯級利用,鼓勵企業研發創新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模式,發展地熱醫療、藥療等多種高效利用地熱資源的新模式,進一步延長地熱經濟產業鏈,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質量,推進優質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燃煤排放是我省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實現從黑色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變的關鍵。
據介紹,增加煤炭的入洗比重和提升選煤工藝,可以獲得污染物含量低的潔凈煤;原煤經過處理后可獲得優質低硫散煤和潔凈型煤;水煤漿和煤泥漿技術,能夠大大提高煤炭的燃燒效率……目前這些技術已逐步在我省推廣。委員們認為,在推進清潔取暖的過渡期,應積極推廣優質煤的使用,推動煤炭產能有序退出。
“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加大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和研究示范工程建設。”趙力委員建議,研發高性能燃煤發電機組,開展煤炭液化、煤質天然氣、煤質烯烴等示范工程。推廣先進使用技術,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學習華潤賀州電廠循環經濟模式,通過預算內資金、專項資金等渠道對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給予支持,建立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統籌聯動,合理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趙力委員提出,應對煤炭生產、加工、運輸到使用全過程進行規劃和管理,統籌協調科研和生產應用環節,加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開發投入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在積極推動大型燃煤廠采用潔凈煤技術、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加快中小燃煤鍋爐技術改造,推動散燒煤集中凈化處理后再利用。充分利用煤炭發熱及化工合成的特性,突出原料功能,協調能源生產和化工生產等相關部門,在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電、熱的同時,生產天然氣、化工品等清潔能源及工業原料。
強化煤炭清潔利用標準的執行力度。趙力委員建議,應提高中小燃煤裝置排放標準,依據最佳可行技術動態調整煤炭清潔利用標準,促進清潔生產和技術創新。改革環保執法體制,加強環境保護的垂直監督,嚴格執法,強化環境保護部門對相關部門和區域的統籌協調,有效治理區域間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