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光伏扶貧項目現場。
施工人員對項目進行最后的安全監測驗收
陽山自開展光伏扶貧以來,結合實際充分利用屋頂、村集體的荒山、荒坡、未利用地、閑置建設用地、水面、灘涂等資源建設光伏電站,大力推進光伏扶貧,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建立長久增收渠道,加快扶貧對象脫貧致富步伐。
小江鎮800KWp光伏扶貧項目是廣州恒運集團公司直接對口幫扶并傾力打造的黃埔區幫扶陽山的第一個示范性項目。恒運集團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且不占用耕地和勞力,適合幫扶年齡大、行動不便的貧困戶脫貧。
據介紹,該項目由廣州黃埔區人民政府、陽山縣人民政府和廣州恒運企業集團三方集資708萬建設,不需當地貧困戶集資一分一毫。
4月21日,正下著磅礴大雨,記者在光伏扶貧項目現場看到,光伏板已經全部安裝完畢,線塔及外部輸線建設已完成。小江鎮副鎮長陳志兵告訴記者,4月23日,省電力專家親臨現場對光伏項目進行驗收工作,驗收通過后,便可并網發電,“工人們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檢查輸線設施的安全性、各項設施是否符合安全標準,為順利并網發電做最后的安全驗收。”
貧困戶每年增收3000多元
陳志兵介紹,按照初步估算,光伏電站每年可發電72萬千瓦時,發電量全額上網,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通知精神,每度電國家補貼0.42元差價,總電價為每度電0.98元,“扣除運營成本后,發電站預計每年收益60萬元。”
記者了解到,為使該項目發揮扶貧效益,項目發電收益資金將分為三部分使用,第一部分首先解決貧困戶收入問題。小江村擬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理事會擬定準入細則,把小江村符合資格的貧困戶納入合作社,以年底分紅或每半年分紅一次的形式按照電站的實際效益進行分紅發放,初步預算為每年每人3000元,切實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另外五保戶和低保戶,按照政府補貼發放的五保金和低保金仍不足脫貧線的,不足部分由光伏項目進行分紅,確保這些貧困戶脫貧。
曾慶和是小江村委會曾屋村的一名貧困戶,家里就他和父母共三人,自從父母雙雙患病,曾慶和便留在家里照顧父母,不能外出務工掙錢,每年靠耕種家里不多的田地,基本上沒有其他收入,一家人生活拮據。“我們剛剛入股了小水電,每年能拿到8%的分紅投資收益,如今政府又建設了光伏發電項目,使我們這些貧困戶未來能夠增加收入,實現脫貧。”曾慶和高興地對記者說。
“農光互補”等模式助貧困戶再增收
“光伏板下面的空間要充分利用,我們計劃搭建雞棚養雞和種植高價值的食用藥材鐵皮石斛,為貧困戶增加收入。”陳志兵向記者介紹,為實現空間有效利用和多產業發展,多元化為貧困戶增加收入,光伏項目工作小組經過反復考慮,決定在一邊的光伏板下面搭建雞棚,另外一邊的光伏板下面種植鐵皮石斛,屆時售賣雞和鐵皮石斛的收入作為光伏項目的收入,另外再補給貧困戶,實行工業與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切實解決貧困戶的增收問題,保障貧困戶脫貧,共赴小康。
黃埔區駐小江村工作隊隊長唐慶文介紹,接下來黃埔區將加強精準脫貧的工作部署,全力協助陽山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共同推進“農光互補”、“林光互補”、“漁光互補”和“異地光伏”等模式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以確保黃埔區幫扶的8個鎮35個相對貧困村所有貧困戶實現全面脫貧,共赴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