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地處廣袤的荒原,地勢開闊,有僅次于青藏高原的富集的太陽能以及豐富的風能,因此,可以光熱互補合理有效地開發這些資源,為當地的發展提供能源支撐。”11月6日,科考隊成員、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所長何清說。
當日早晨8時,何清和趙勇博士等人組成的氣象考察小組在羅中架設便攜式氣象儀器進行觀測。該儀器能觀測氣溫、濕度、氣壓、風速、降水、風向等8個氣象要素。
自2003年起,氣象部門在羅布泊腹地設立了3個全自動氣象站。綜合5年多的氣象觀測資料,氣象部門認為,“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內陸的干旱區域中心,也是太陽能和風能富集的地區。”
何清說,羅布泊地區太陽輻射強,是新疆的太陽能最富集的地區,僅次于青藏高原。因此,具有發展太陽能的優越條件,可以結合風能進行互補開發。
他提到,羅布泊地區具有晴天數多、光照充足、光質良好、光能潛力較大的特點,是全國太陽能輻射最多的地區之一,僅次于青藏高原,“對利用太陽能資源開發光伏發電項目有很好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風能則是羅布泊地區另一大可再生清潔能源。氣象資料顯示,羅布泊屬于新疆九大風區之一,一年中幾乎天天有風,每年4級以上的大風有127次,風向以東北風、東風為主,最大風力可達10級。有效風功密度200一350千瓦時/平方米,年平均風速6米/秒,可利用時間4500一6000小時/年,風能資源豐富。
羅布泊鎮副鎮長陳俊峰說,若羌縣正在籌劃在羅布泊鎮建設一個總面積約65.18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除了儲量巨大、正在開發的鉀鹽,5.2萬平方公里的羅布泊鎮行政區劃內,還有銅鎳礦資源量67.4萬噸,金銅礦資源量在10萬噸以上。在北山區域,目前還發現有8個鐵礦,預計儲量為150萬噸;黃金資源量超過200公斤;錳資源量10萬噸;鹽資源量10億噸以上。陳俊峰認為,“將來的礦產開發對電的巨大需求不言而喻。因此,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型能源勢在必行。”
據了解,目前,鉀鹽基地用電來源于內部的獨立發電廠,鎮政府使用時每度電為5毛。但這個電價并未覆蓋到鎮上的近20戶個體經營戶。在這里開了三年超市的店主張海峰說,他們的日常用電是靠自己用柴油發電。“折算下來,每度電大約兩元。”
羅布泊鎮副鎮長陳俊峰透露,今年以來,大亞灣核電站、大唐公司等都主動來羅布泊腹地考察過,雖然還未正式簽約,但對方已計劃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到這里建測風塔,同時開始做市場評估。
羅布泊奇觀:褐色鹽殼地變雪原
11月4日、5日,記者隨科考隊到湖心地區考察,目睹了褐色鹽殼地變成白茫茫“雪原”的奇特景觀。
從羅布泊鎮沿羅若(羅布泊-若羌)公路向北行駛,一個多小時后,向西拐,進入湖心鹽殼地。忽見本來土黃色或淺褐色的鹽殼地卻是白茫茫一片,像是下了一場雪,面積至少有數十平方公里。“雪原”與周圍褐色的鹽殼地形成鮮明反差。疑惑之際,科考隊停車下來查看。
科考隊隊長夏訓誠說,他在羅布泊地區考察了30多次了,這樣的景觀還是第一次看到。“我11月3日經過這里的時候,地表還沒有這么白呢。”這里是羅布泊地區含鹽量較高的區域,科研人員曾測過,這里鹽的含量達到90%,沙的含量在10%。越往北走,沙的含量則越來越高,達到30—40%,含鹽量則越來越低,為60—50%。
為什么原本淺褐色的鹽堿地會變成白茫茫的“雪原”?科考隊成員、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王富葆分析說,是因為10月下旬這里下過兩場雨的緣故。“含鹽量很高的鹽殼被淋濕后,鹽殼里增加了水分,通過鹽殼里的一個個小孔,將鹽分析了出來,在鹽殼表面形成了鹽霜層,改變了原有的景觀。”
夏訓誠則認為,羅布泊地區非常干旱,極少下雨。前段時間連下兩場雨,可能與羅布泊鉀鹽基地近年來開出的180多平方公里的鹽池水面有關。“這么大的水面可能改變了這個區域的小氣候,在局地增加了降水。”不過,他認為,這樣的景象不會維持太長時間,因為,“經冬季的風一吹,鹽殼表面的這層薄薄的白色鹽霜將會被吹掉,或者被沙塵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