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間首先完成了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建設,將燃煤熱電廠進行了關停,用燃氣熱電廠予以替代;其次就是進行煤改清潔能源的改造,大型燃煤設施用燃氣替代,或并入城市熱網,熱網不能覆蓋的區域用電進行了替代。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1、能源結構單一,城市運行安全存在潛在風險。目前,北京市供熱能源以天然氣為主,而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的資源稟賦。在“十二五”時期,北京多次發生冬季限氣情況,特別是在2015年-2016年采暖季,由于供氣壓力不夠,西北熱電中心供熱機組無法滿負荷運行,又缺少其它能源替代措施,造成石景山地區近1000萬平方米建筑無法保證正常供熱,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響,也對城市運行安全提出了問題和挑戰。
2、供熱設施老舊、建筑能耗高、供熱能效水平有待提高。“十二五”時期,北京市完成改造供熱主管線1800km,涉及供熱面積8000萬平方米,小區960個。但是,一些老舊小區供熱設施老舊,建筑能耗高的現象依然嚴重。
3、從能源結構看,化石能源占有絕對比例,對大氣環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北京市供熱99.2%使用的是傳統化石能源(煤、油、天然氣),電和其它非化石能源使用僅有0.8%。據了解,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硫酸鹽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驅動因素,而在大氣細顆粒物吸附的成分中二氧化氮與二氧化硫的化學反應,是當前霧霾期間硫酸鹽生成的主要途徑。北京市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大力推進北京地區煤改清潔能源,有效降低了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大量煤改氣之后,天然氣屬于化石能源,是相對的清潔能源。天然氣燃燒后,污染物排放雖然遠低于燃煤,但是,每噸天然氣燃燒后仍會產生6.3公斤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是當前霧霾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此,如何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給我們的大氣環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解決。
1、進一步加大既有老舊供熱設施及建筑物的節能改造力度,同時,新建建筑物采用諸如被動房等能耗更低的新技術,從而有效降低供熱系統的熱能損失和新老建筑的能耗,實現系統節能。進一步深化供熱體制和收費機制改革,大力推進熱計量收費,促進行為節能。
2、對新建燃氣供熱設施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排放標準,對既有燃氣供熱設施進行低氮排放改造。可以考慮在城市核心區(比如三環以內)規定禁排區,區域內不得新建排放設施,既有供熱設施逐步接入城市集中供熱熱網或改為電采暖等無排放供熱方式。
3、積極推進能源轉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有效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根據《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底為12%,計劃到2020年達到15%。到2015年底北京市供熱能源消耗中可再生能源比重僅為0.8%。為此,北京市應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