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7月25日刊登題為《升起的太陽的力量》的報道稱,2008年開通運營時,國際上還對這一雄心壯志感到可笑。而目前,中國不僅已躍升為全球光伏產業的最大生產商,也是太陽能電池板的最大買家。
報道稱,中國去年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太陽能國家。不過這只是個開始。
作為參照:100萬千瓦可為350個北京家庭提供1年用電。僅去年,中國的新增規模就達1500萬千瓦。
國家能源局為今年制定的新增目標為1810萬千瓦。盡管煤炭依舊是中國最重要的發電方式,但太陽能和風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已經達到4%。
報道稱,走到這一步并不容易。北京曾以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呼吁全國興建太陽能產業。地方政府在各地扶持數十家企業,盲目生產而不顧效率和需求。后果是產能過剩,不少企業倒閉。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說,中國已經度過了最艱難階段。“未來的能源結構不會是古生礦物的。非清潔和破壞臭氧的能源將在50到100年后用盡,”韓文科說。中國是建設新型能源供給的先鋒。
他預計這場綠色變革會在明年獲得新的推動。屆時中國將向歐美展示如何進行碳排放交易。原則很簡單:企業必須為溫室氣體排放購買在能源交易所交易的排放權。韓文科指出,這會令污染環境的能源失去吸引力,進一步推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發展。
報道稱,需求增長越快,廠商的供貨價格就越便宜。2015年初以來全球領先制造商的生產成本降幅高達13%。亞洲廠商在這方面尤為成功。
然而,歐洲消費者至今幾乎未從中受益。歐盟委員會2013年認為中國廠商在以傾銷價格出口太陽能電池板。此后,歐盟為保護歐洲生產商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了最低限價和進口關稅。目前正在對這一措施進行審查,預計2017年春季作出決定。
不論維持還是取消保護性關稅——現在就已清楚的是,歐洲在爭奪太陽能產業統治地位的斗爭中失敗了。全球15大太陽能企業中中國占了8家,并且今后幾年中國企業的主導地位還可能繼續擴大。
“中國廠商目前的固定成本遠低于西方競爭對手,”信息服務公司的光伏產業專家亨寧·維希特說。具體而言,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廠商的生產成本平均比歐美供貨商低22%。
對西方生產商而言,另一個不利方面是歐洲市場的發展。在增速較高的2011年,歐洲新增光伏產能超過1900萬千瓦,而今年的新增規模不足8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在歐盟發電總量中占比約3.2%。這一比例在德國達到足足6%。單純從數字計算上看,太陽能發電可滿足德國約1000萬三口之家1年的用電量。但德國的光伏產能幾乎沒有增量。在中國太陽能產業繁榮發展的同時,德國市場卻停滯不前。不過,中國的增速也不再沒有節制。
報道稱,中國不少地方在擴大產能的同時其他方面的發展并未跟上。太陽能發電園區被閑置,因為無法并網發電。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去年約有12%產能未得到利用。在風能發電領域,這一比例甚至高達26%。中國風能協會猜測,這背后存在地方政府的結構性政策原因。
在地方官眼中,煤炭發電站依舊享有優先權,因為它們成本更低并且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在新疆,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站甚至還被額外征稅,以貼補煤炭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