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位于泗陽縣域西南部,北依京杭大運河和黃河故道,南泊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成子湖),規劃面積12.8萬畝,涉及3個鄉鎮(街道)17個村居7.8萬人。示范園大力發展以工廠化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生態循環農業,致力構建優勢產業引領區、創新驅動先導區、三產融合示范區和利益聯結實驗區,全力打造集“生產+科技+加工+農旅+富民”于一體的農業內部融合型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近年來,泗陽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堅持系統化思維、工業化理念,牢牢把握產業為先、科技為核、融合為要、富民為本的要義,不斷推動示范園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再上新臺階。示范園逐步成為特色產業、科技創新、三產融合和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2020年示范園總產值超過65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40%以上。
“泛溪問水”景區再現了盛唐詩人劉長卿的“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意境
一、主要亮點
(一)堅持產業為先,做產業振興的排頭兵
產業興則鄉村興、百姓富。近年來,示范園始終堅持擴量提質增效并舉,支持老企業運用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生產線,核心區先后完成康宏、友康、宏源、珍香、蘇秀等7家企業改擴建和技術提升改造,總投入達7800多萬元。緊盯主導產業中科技型、領軍型企業,重點引建食用菌鮮品生產、精深加工、功能性菌品研發等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核心區建成華駿、崇潤、友優等5個新項目;華盛、華蕈、詮溢、滿嘴香等6個項目在建,2021年投產后,食用菌產能將增加30%以上。核心區已引建食用菌及關聯企業24家,生產金針菇、杏鮑菇、灰樹花等10多種菌品,日產能超過850噸,其中華綠生物工廠化金針菇生產規模單體全國最大、產能位居全國前三,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美潤食品、峪口禽業獲批江蘇省農業科技型企業;蘇秀生物、沃友生物、友康生態被認定為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生態循環產業鏈上的精品桃果、特色水產種養面積共計4萬余畝,以330省道為軸線的精品桃果產業帶已經形成。
(二)堅持科技為核,做自主創新的先行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打破示范園食用菌企業大多依賴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進口菌種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示范園采用政企聯合搭平臺的方式,搭建科創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助力建設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院所為支撐、以地方政府為保障的科創體系,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2019年初由江蘇華綠生物牽頭全國食用菌行業前五強,聯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蘇州硒谷科技等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攻關。現已投入5000余萬元,購置2300臺套設備,4個專家團隊協作,重點開展金針菇、灰樹花、鹿茸菇、猴頭菇等菌種選育、中試工作。其中灰樹花菌種研發制備取得實質性進展,從中試轉向批量生產,日產8噸,占全國工廠化生產灰樹花的1/2。同時,鼓勵企業招才引智、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開展發明創造和專利申報等工作。2019年3月,華綠生物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標志著示范園在打造創新平臺、引進人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華綠生物作為主要起草單位,參與中國食用菌協會標準《金針菇工廠化生產技術規程》編制工作;近兩年示范園企業累計獲批專利56項,其中華綠生物研發的白色金針菇新品種被認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一種干豆渣制備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基質及其制備方法”榮獲2020年宿遷市職工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獎;2020年宏源菌業、美潤食品各有1人入選省“科技副總”;2019年美潤食品獲批省級星創天地;美潤食品、滿嘴香食品等企業與江蘇省農科院、東華大學等5所高校院所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
(三)堅持融合為要,做多元業態的急先鋒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構建多元新興業態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舉措。示范園堅持縱向延、橫向連的方式,構建以工廠化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生態循環農業,協同發展精品桃果、特色水產等循環鏈產業,聚力融合休閑旅游、精深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基本形成“1+2+X”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格局。圍繞“農業+生態+旅游”,以成子湖文旅休閑產業帶為載體,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新路子。近年來,舉辦了“中國·泗陽鮮桃爭霸賽”、2020“蘇韻鄉情”休閑農業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成子湖泛溪問水景區開園儀式等活動,進一步夯實打造最美成子湖岸線“十里田園風光帶”的基礎,累計接待各類游客300多萬人次。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充分發揮醉美泗陽電商平臺與物流體系支撐作用,帶動全縣建成各類網店、“村淘”項目4800多個,各類電商企業690多家。通過“農產品+互聯網+社區團購”新零售模式,建立“美潤愛家社區團購”APP,開展網絡直播銷售以及與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合作,對接網絡市場。堅持標準化生產,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示范園建有智慧農業數字化平臺,可與企業數據實現共享;示范園企業配建大數據管理系統,實現生產全程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和自動化控制,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同時,人工成本降低約35%,生產效益提升15%以上。堅持農產品品牌化、標準化建設,推廣“泗陽食用菌”“泗陽鮮桃”“成子湖青蝦”等區域公用品牌,示范園“兩品一標”農產品占比超過90%,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100%;華綠之珍金針菇、友康白玉菇入選2020年江蘇農業品牌目錄名單。
(四)堅持富民為本,做利益聯結的探索者
始終堅持富民為本理念,不斷探索農民分享示范園發展“紅利”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現已形成就業、創業、股權、服務、金融、保險、科技和扶貧等多元利益聯結機制,超過75%的農戶與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穩固利益聯結。近兩年,通過科技利益聯結引入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20多個,培訓新生代農民工和職業農民5600余人。通過扶貧利益聯結為低收入戶提供700多個就業崗位,給城廂、盧集等鄉鎮(街道)的22個村居分紅480多萬元。2020年示范園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萬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40%以上,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增長8%以上,有效解決了低收入戶脫貧難持續和村集體經濟增長難提速等難題。
二、特色政策舉措
泗陽縣制定示范園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促進示范園主導產業登臺階十條意見等文件,以優惠的政策、優越的環境、優異的幫辦吸引各類要素和項目向示范園集聚,并對企業科技研發、智能化項目予以重點扶持。
(一)財稅扶持出“實招”
縣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元產業發展引導資金,資金來源于示范園稅收、各級專項扶持、示范園平臺經營收益以及財政注入等多種渠道,用于項目扶持、科技研發、數字農業、品牌打造、宣傳推介等工作,并整合產業富民、產業化、產業扶貧以及其他涉農項目和資金向示范園傾斜。
(二)用地保障出“硬招”
強化用地要素保障,將示范園核心區域納入縣域國土空間規劃;拓展農業建設用地路徑,實行差別化供地;對符合示范園入駐標準的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功能性菌品研發、農產品加工及其他優質農業龍頭企業,參照工業用地政策優先予以保障;簡化設施農用地辦理流程。
(三)金融支持出“新招”
強化金融信貸支持,推動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落戶示范園;開展農業設施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示范園企業納入國有擔保公司業務范圍,優先支持示范園企業信貸;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對示范園企業貸款投放力度,支持創新適合示范園特點的信貸產品;拓寬園轄國資公司服務內容,通過股權投資、融資擔保、項目合作等方式,支持重點企業發展。
(四)賦權釋能出“高招”
參照泗陽省級經濟開發區運行管理模式,加快構建示范園靈活運行機制;示范園適用全縣支持、引導、獎勵經濟開發區以及縣域工業企業、重點龍頭骨干企業培育、科技創新等政策文件,并在與縣支持、引導、獎勵政策文件不重復、不沖突的情況下,可制定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示范園項目建設手續辦理參照(適用)《泗陽縣采取容缺審批推進項目問題處置辦法》規定的“容缺審批”制度等。
三、經驗啟示
(一)系統化思維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泗陽縣牢固樹立全縣上下一盤棋理念,科學規劃“三區兩帶”產業布局,深入實施“13650”行動計劃,整合涉農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向示范園集聚,致力構建產業集聚度高、科技支撐度強、三產融合度深、富民契合度緊的“1+2+X”產業發展格局。示范園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農業科技型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家。
(二)工業化理念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前提基礎
堅持工業化理念開發建設示范園是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矛盾的有效辦法。目前,示范園科技型企業已從上游食用菌液態菌種篩選、培育、中試,到中游循環生產、加工,再到下游冷鏈物流、銷售渠道等,均已形成成熟的技術積累、資金集中和項目集聚優勢,更加有利于先進生產要素的優化布局。
(三)融合化發展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可行路徑
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既是示范園的發展方向,也是破解農業產業附加值不高、各類主體分享二三產業增值不多等問題的重要抓手。只有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產業鏈條和一二三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和完善利益鏈,才能激發出更大的發展潛能和更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四)利益化聯結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重要導向
如何解決農民增收慢、村集體經濟薄弱問題,既是示范園建設繞不過的坎,也是示范園發展的責任所在。示范園需要通過科技賦能把中小農戶、合作社、村居兩委、農業龍頭企業與現代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有機聯結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才能夯實示范園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