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玉335”意外落榜農業部推介品種:再陷轉基因漩渦3月PMI明升暗降
政府警告力拓:不坐視鐵礦石談判北京曬公車數量系全國首例北京四類領域向民間投資開放大地震后菅直人的12個重要時刻外資重返中國樓市的真正原因和訊網新聞中心誠聘編輯“產”與“用”冰火兩重天。
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達到10吉瓦,全世界第一,預計未來2到3年將達到30到40個吉瓦。2007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更是形象地告訴我們,我國每年太陽能資源可開發量折合標準煤達17000億噸。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太陽能熱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羅振濤認為,我國太陽能光熱產業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并躍居世界第一,關鍵原因是掌握了核心技術。據了解,我國太陽能光熱產業自有技術占95%以上,在太陽能集熱、高溫發電集成系統、采暖制冷、建筑節能、設備檢測等方面擁有國際領先的技術。
然而,在對這種資源的使用上,我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今年的兩會上,如何加快推廣應用太陽能源的話題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全國政協常委、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就直言,雖然國家通過鼓勵太陽能電站建設,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生產,但由于傳輸成本和應用成本較高,制約了太陽能源在城市等耗能地區的推廣應用。山東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也將視線聚焦在城市上,在他看來,最大的難點就是太陽能熱水器和其他太陽能產品不能與建筑結合。
讓太陽能融入城市建筑
城市,這個本該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地區卻在太陽能利用問題上落在了后面。但這種發展路徑卻是不得已的選擇。用黃鳴的說法,目前整個太陽能產業幾乎是被趕到了農村市場。“這也跟國家推廣沒有到位有一定的原因。”黃鳴表示。
黃鳴對記者說,現在城市里都是高層建筑,這些建筑在構建之初并沒有考慮太陽能利用問題。致使建筑建起來,太陽能、生態環保的技術卻應用不夠。當發現這個問題后,改造的成本是巨大的,這無形中加大了太陽能在城市中利用的難度。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王遷則表示,在政府應力推公共建筑走在建筑業前面,盡快規范要求公共建筑要大比例使用可再生能源及其他低價能源,特別是要大力開發和利用太陽能,加上應用地熱系統等方式,實實在在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王遷強調,太陽能與建筑結合的目的,是讓太陽能成為建筑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讓已經成熟的太陽能技術產品真正融入到建筑中,建設低碳、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主推節能減排和建筑節能,我們要學會利用太陽能為建筑節能做“加法”。
可喜的是,這個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決。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下發的《通知》中提出了推廣建設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思路。“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選擇在部分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地方積極性高、配套政策落實的區域,實行集中連片推廣,使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率先實現突破,到2015年重點區域內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建筑能耗的比例達到10%以上;進一步豐富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形式,積極拓展應用領域,力爭到2015年底,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25億平方米以上,形成常規能源替代能力3000萬噸標準煤。對于這個政策,羅振濤表示,強調在資源條件較好地區實施太陽能推廣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條件不成熟硬上馬反而起不到好作用,因此,在區域的選擇上尤為重要。
同時,在國家政策出臺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各地相繼出臺了細化政策,如北京市今年將完成400萬平方米的淺層地能或污水源熱泵采暖的建筑應用面積;深圳市對應當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而未安裝或安裝不符合有關法規政策和技術規范要求的項目,不予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手續;安徽省則提出在“十二五”力推可再生能源建筑,建設8000萬平方米綠色樓宇。
行業整合是必然
過去十多年,我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生產企業已經發展到了5000余家。市場規模越來大,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一直保持著30%的年增長。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盡管發展勢頭喜人,但難免泥沙俱下。對于一個新興行業來說,起步發展階段必然存在不少問題,繁榮的外表下常常潛藏著隱憂。此次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在一個層面也會加快太陽能行業的優勝劣汰,減少重復建設。
羅振濤告訴記者:“目前太陽能行業前20位企業的產量總和還不到30%,其中年產值1億元以上企業僅20余家,3億元以上的12家,15億元以上的僅有兩家。按照我們原有的計劃,在三五年時間內要培育出5-10個年產量在150萬-200萬平方米、市場總占有率可達50%以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在此次的《通知》中提到,中央財政將加大對可再生能源新技術應用的補助力度,在政府和市場的"兩只手"下,必將加速行業的整合,這對我國的太陽能資源的利用開發,乃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都是有利的。”
作者:徐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