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誰能想到,現在看來被人們認為司空見慣的這一切,在短短的三十年前,在那個連煤油燈都不能多點的年代,是多么的不可想象。
石油工業三十年的改革歷史進程中,產量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現在已經很難想象,我國曾經是一個石油嚴重匱乏的國家,哪怕一勺匙那么丁點的油,也需要進口。而截至去年底,我國石油產量達到18665.7萬噸,創歷史新高。
一位在石油單位工作的張師傅告訴記者:“在改革開放之前,家家戶戶都只能用煤油燈,那時煤油是進口的,所以又叫‘洋油’。”時至今日,“洋油”這個稱呼早已成為了歷史,公路上飛馳的一輛輛汽車宣告著我國石油產量的累累碩果。另一方面,張師傅在石油單位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工資收入也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而節節攀升,三十年前,張師傅的年均收入僅有七百多元,到1992年,年均有了三千八百多元,再到2007年,張師傅一年的工資收入已有好幾萬元。
中國石油消費增速也在逐年提高,今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8)》藍皮書指出,預計2007-2020年期間中國石油消費仍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其中2010年和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4.07億噸和5.63億噸,分別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
煤炭從6.35億噸到25.3億噸
改革開放之前,煤炭是我國居民生活所需的必備能源,燒飯、取暖都離不開它;煤炭也是與城市建設息息相關的重要交通工具---火車的唯一動力來源。一位在鐵路部門工作的劉師傅告訴記者:“在燒煤的時代,一方面由于煤炭產量不足,火車經常出現能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火車的時速,那時的火車行駛速度是非常慢的。”
隨著三十年前煤炭工業改革的開始,我國煤炭產量開始了迅猛的增長。1979年,我國煤炭產量達到6.35億噸,九十年代中期達到12億多噸,去年底則達到25.3億噸。
當煤炭產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煤炭本身,作為一種最基礎的能源,也就逐漸淡出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是主要用于發電和煤化工。劉師傅感慨地說:“現在在交通運輸方面早已看不到煤炭的身影了,火車從內燃機車發展到電力機車,經過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改善了運輸質量,也加快了城市發展的速度。”
目前,我國煤礦改革正處于從新建向整合過渡的階段。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煤炭產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非國有煤礦,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非國有煤礦的煤炭產量已占我國煤炭總產量的半壁江山。非國有煤礦的開采使煤炭供給大大增長,但同時,煤炭生產技術水平與煤炭生產安全體制與環境保護建設滯后于煤炭產量的增長,尤其是鄉鎮小煤礦生產技術水平低,煤炭資源采收率低,安全生產條件較差。
“十一五”時期,國家對煤炭生產開發重點進行了重大調整,煤炭開發思路由“新建為主,整合為輔”轉變為“整合為主,新建為輔”.為確保實現“三年基本解決小煤礦問題”的目標,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確定了煤礦整頓關閉三步走“時間表”,提出到2008年上半年,力爭把小煤礦數量由2.2萬處降低到1萬處左右。
電力裝機容量30年增長14倍
如果現在在居民住宅區中規定“晚上九點半必須熄燈”,一定會令人驚訝不已從而招來一片抗議之聲,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這卻是一個許多城市的居民必須遵守的規則。
張師傅告訴記者,在三十年前,街坊鄰居每人家里只能點一盞15瓦的燈,在當時是最小的瓦數,如果超過就要罰款,晚上到了關燈的時間,也會有人一家一戶來檢查,一棟樓只有一個電表。“街道上除了一個昏黃的小路燈,再沒有別的光亮,更別提什么霓虹燈了。”張師傅說,“工業生產用電也有定量,不能充分供應,企業難以發展。”
但是到了80年代,電燈的使用就已經不再受到限制了,家用電器也開始出現。“電視機、電風扇都有了,每家每戶都裝了電表,街燈也越來越亮了。”張師傅回憶著。而進入90年代,居民家庭生活基本實現了電氣化,與此同時,一些用電量少、科技節能的電器產品逐漸開始出現。“現在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電,停電時間長了還要算事故呢!”張師傅笑著說,“企業的產量也是逐年翻番,用電量也越來越大了。”
從1978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5712萬千瓦,到2007年增長到7.13億千瓦,30年增長14倍,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電力工業改革經歷了輝煌的三十年。三十年來30萬千瓦以上的火電機組占火電總容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2.35%提高到2002年的54.7%.進入21世紀,我國電力工業在大力發展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基礎上,開始發展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使我國火電建設提高到國際水平。
從2003年到2008年“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頒布施行已經5年,五年來,電力發展速度前所未有,滿足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需要;保證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沒有出現大面積停電事故;單位千瓦裝機容量造價從5000元降低到4000元,節約資金1000億元。
但是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目前,電網企業主輔分離的改革滯后;電網輸配分開及農電體制改革停滯不前;電價改革仍需要積極推進。發改委公布的《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中國將鞏固電力體制改革廠網分開成果,加快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步伐,推進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繼續開展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試點,穩步實施輸配分開。深化電價體制改革,完善輸配電價,加快推進競價上網。
新能源提供能源量已接近石油
在現代生產生活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新能源就屬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了。太陽能熱水器應該是所有新能源產品中,使用范圍最廣,居民普及率最高的一種。但是,新能源的運用領域決不僅僅限于此,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2005年起,發改委決定在2005-2007年間,設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鼓勵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供熱和地熱泵供熱。從能量的觀點看,2005年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每年提供的能源量已接近石油,達到近2.72億噸標準煤,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的16.4%。據粗略估計,中國現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已為社會提供了200多萬個就業機會,并創造了數百億元的經濟產值。
同時,《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占總裝機容量的30%以上,屆時全國替代能源裝機有望達到3億千瓦左右。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加快替代能源發展的步伐,包括大力發展水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鼓勵發展風電和生物智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提高替代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