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人妻av,我在野外截取一段视频,天堂网2018,少妇人妻呻呤

歡迎來到清潔供熱分會!
掃碼關注我們
您所在的位置:
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發展現狀、問題與建議
時間:2010-07-19 來源:imsia
分享到

1 前言

熱電聯產是熱能和電能聯合生產的一種高效能源生產方式。以燃煤方式的熱電聯產和熱電分產進行比較,為產出同樣數量的熱力和電力,熱電聯產方式比熱電分產可以節約13左右的燃煤(僅從熱源角度進行比較,未比較二者的熱網損失),綜合效率可由50%提高到75(如圖1所示)

    圖1    燃煤熱電聯產與熱電分產的能源效率比較

 

目前,我國的熱電聯產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2位。2006年,我國單臺6 Mw及以上的供熱機組裝機容量已經增長到80.48Gw,占全國同容量火電裝機容量的18%左右。從中長期看,我國未來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有效促進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將為實現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和全球溫室氣體減排做出積極的貢獻。

2 我國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政策回顧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非常重視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相關政策,對推動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的相關政策主要包括:《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2000),對熱電聯產的技術指標、管理辦法、與電網的關系做了規定,是目前熱電聯產管理的主要依據。《熱電聯產項目可行性研究技術規定》(2002),從技術經濟角度嚴格管理和加強熱電聯產項目前期工作。《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03),對集中供熱的分戶計量提出了具體要求,推進用熱商品化、貨幣化。《城鎮住宅計量供熱技術指南》(2004),指導各地在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設計中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滿足分戶計量、室溫可控的要求。《中國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2004),指出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是節能的主要領域,并在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中將熱電聯產單獨列為一個節能工程。《關于推進供熱計量的實施意見》(2006),提出了推進供熱計量的目標和技術措施等內容。《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2006),指出發展熱電聯產、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技術,取代小型、分散鍋爐供熱。《熱電聯產和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建設管理暫行規定》(2007),從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角度更加側重對熱電聯產的管理。《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方案》(2007),其中的熱電聯產節能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熱電聯產的重要工作內容和配套政策。《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版),鼓勵外商投資熱電聯產電站的建設、經營。《城市供熱價格管理暫行辦法》(2007),指出熱力銷售價格要逐步實行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相結合的兩部制熱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07年修訂版),提出鼓勵熱電聯產。

3 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市場發展現狀

3.1 我國熱力消費市場發展現狀

2001-2005年,我國的終端熱力消費量(在統計年鑒中關于熱力消費的口徑主要是針對工業企業,其具體定義為:可提供熱源的熱水和過熱或者飽和蒸汽。包括:工業鍋爐、公用熱電站和企業自備電站生產的外供蒸汽及使用單位的外購蒸汽。不包括:企業自產自用的蒸汽和蒸發量在2th以下的采暖鍋爐提供的熱水和蒸汽)增長了約50(見圖2),目前約占全國終端能源消費量的5%左右。熱力消費量快速增長的主要來源是工業部門和建筑供熱部門。

 

      

        圖2  熱力消費量發展現狀

 

工業企業是最大的熱用戶,工業生產(包括化工、造紙、制藥、紡織和有色金屬冶煉等)過程需要以熱為基本的能源。目前,除一些大型工業企業由自備熱電廠供熱外,大部分工業企業由鍋爐供熱。工業用熱由2001年的42Mtce增長到2005年的56.7Mtce

居民采暖是熱力需求的另外一個主要市場。我國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復雜,分為5個氣候區域。其中,嚴寒地區和寒冷地區的城市適宜采用集中供熱方式。傳統的采暖地區主要包括嚴寒和寒冷地區的15個省市,占全國陸地面積的70%,人口數量超過全國總人口的40%,絕大部分位于北方地區。隨著集中供熱的快速發展,居民采暖熱力消費量由2001年的8Mtce增長到17.6Mtce

總體上看,目前工業部門仍然是熱力消費的主導領域,占全國熱力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70(見圖3)。但是,居民采暖的熱力消費增長速度快于工業領域,占全國熱力消費總量的比重在不斷提高。

            

              3  熱力消費市場部門構成

 

3.2 我國熱電聯產市場發展現狀

我國的熱電聯產市場在過去的20多年間取得了積極進展(見圖4和圖5),目前我國熱電聯產裝機容量單臺6MW及以上的供熱機組。已位居世界前二位。我國的熱電聯產裝機客量由1990年的10GW增長到2000年的29.9GW,年均增長11.6%;到2005年底,熱電聯產裝機容量進一步增長到69.8GW2001-2005年期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8 5%。熱電聯產占火電裝機容量的比重不斷提高,由1990年的11.3%增長到2000年的13.3%,2005年提高到17.8%。

        

     圖4 我國歷年的火電裝機容量和熱電聯產裝機容量

         

      5 我國歷年的火電裝機容量和熱電聯產裝機容量

 

2006年底,我國單臺6MW及以上的供熱機組共2606臺。總裝機容量80.48 GW,占全國同容量火電裝機容量的18%左右,占全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的14.6%。年供熱量2275.65PJ,比2005年增長18.18%。目前,我國的熱電聯產承擔了全國總供熱蒸汽量的81.2%,熱水采暖供熱量的29.5%。與熱電分產相比,由于熱電聯產能源效率提高可形成6700tce左右的節能能力。

 1給出了2003-2005年全國熱電聯產機組供熱量情況和北方傳統采暖地區15個省市的熱電聯產機組供熱量情況。由表1可看出,北方傳統采暖地區15個省市是熱電聯產機組供熱量的主要應用市場,占60-70%。北方傳統采暖地區中,熱電廠既供工業蒸汽,也供居民采暖,城市中的熱網既有蒸汽熱網,也有為建筑采暖供熱的熱水管網。同時,也可看出,非傳統采暖區的過渡地區和南方地區中,熱電聯產機組供熱量在|夾速增長,以滿足這些地區日益提高的工業和民用熱力需求。目前,在這些地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對象主要為工業用戶。例如,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均已有集中供熱,但以工廠和公共建筑為主。

       1    熱電聯產機組供熱量

  

 

3.3 我國集中供熱市場發展現狀

集中供熱是我國政府長期以來積極鼓勵的供熱方式。2000-2005年,集中供熱面積由1108Mm2增長到2521Mm2,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7(見表2)。集中供熱面積快速增長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與東北地區。集中供熱區域包括住宅和商業建筑。其中,住宅供熱面積約占總供熱面積的70%,商業建筑占集中供熱面積的30%左右。

     2    2000-2005年我國集中供熱發展狀況

 

集中供熱從熱源角度主要分為熱電聯產和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方式,從產品角度分為蒸汽和熱水。

2005年底,全國661個城市中有329個城市配備集中供熱設施,全國蒸汽供熱總量106700th,熱水供熱總量為198MMW。集中供熱面積超過25m2(占全國建筑面積的6%左右),總共鋪設超過7.1km的熱水供熱管網,1.5km蒸汽管網。

截止到2005(來源于建設部《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報》。集中供熱數據中未包括工業行業的蒸汽與熱水供熱),集中供熱總供熱量(包括蒸汽和熱水)2110.3PJ,其中熱電聯產占47%左右,區域鍋爐房占51%左右。在蒸汽和熱水的供熱量中,蒸汽供熱總量為714.9PJ,熱電聯產占81%左右,區域鍋爐房占17%左右;熱水供熱總量為1395.4PJ,熱電聯產占29%左右,區域鍋爐房占69%左右。熱電聯產與區域鍋爐房采暖供熱量分別為992PJ1086PJ。雖然這2組數字相差不大,但主要區別在于供熱方式的不同。以熱水方式供熱對區域鍋爐房更為經濟,而熱電聯產在蒸汽供熱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比例超過80%。

由于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許多設備陳舊老化,目前燃煤鍋爐房效率平均水平僅為60-65%左右,一些地區的熱網損失(包括保溫隔熱、熱水泄漏、系統調節控制等)商達20-50%,影響了集中供熱節能環保性能的發揮。目前,一些地區正在推動天然氣鍋爐房采暖方式(例如北京市)。同時,我國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北方傳統采暖區域15省的既有建筑和供熱系統節能改造,節能改造面積將達到1.5m2

此外,熱電冷聯供技術在我國也已經開始得到示范應用。隨著城市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我國的天然氣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因為燃氣式熱電冷聯供系統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降低電網輸配損失、削減夏季電力高峰負荷,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引導熱電冷聯供發展。近年來,燃氣式熱電冷聯供系統在我國一些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得到示范應用。其中,大部分熱電冷聯供項目都是在商業建筑(辦公樓、學校、機場等)中進行示范,例如北京燃氣集團、上海浦東機場、廣州大學城等燃氣式熱電冷聯供示范項目,主要采用的技術以天然氣內燃機、燃氣輪機為主。截止到2007年,已經投產的熱電冷聯供示范項目超過385kW

4 我國的熱電聯產市場潛力

盡管我國的熱電聯產在快速增長,但是目前仍然有6-7個省熱電聯產還是空白。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未來的工業和居民采暖熱力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相關預測結果表明,到2010年,熱電聯產裝機容量將由2005年的69.8GW新增50GW,增長到120GW左右,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工業和居民采暖熱力需求。與熱電分產相比,新增的50GW熱電聯產機組可形成4000tce左右的節能能力。

與此同時,現役電廠中具備改造為熱電聯產機組的潛力也很大。經調研,目前單機容量135-300MW的現役凝氣火電機組中,具備供熱改造調節的有86個電廠,總裝機臺數244臺,總裝機容量63.47GW。分析結果表明,將這些火電機組進行供熱改造,技術可行,投資不大(130-220元/kW),改造工期較短(2-3個月),可以形成5000tce左右的節能能力。

此外,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情況下,還可進一步考慮采用熱電聯產替代目前既有的工業供熱和居民采暖供熱的部分小鍋爐。如果把當前30%的既有工業鍋爐和20%的既有采暖鍋爐改造為熱電聯產供熱方式,將可形成近2000tce的節能能力。

綜上所述,到2010年,如果從新增熱電聯產裝機、對現役凝氣火電機組進行供熱改造、對既有的部分小鍋爐改造為熱電聯產供熱等方面進一步加大發展熱電聯產的力度,將可形成1tce以上的節能能力,從而為推動實現我國的節能減排目標做出更大貢獻。

5 促進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發展面臨的障礙

5.1 體制障礙

由于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涉及到企業生產和社會公眾的生活,推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涉及到幾個方面。主要有:

一是能源價格政策有待于進一步理順。目前,我國的煤炭價格已經與市場接軌,但是電價和熱價仍然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近年來,煤炭價格在快速增長,但是電價和熱價的增長幅度很小。同時,因為采暖影響到居民的基本生活,供熱企業不能象普通的商業化企業一樣可以隨時關停供熱機組。盡管政府對供熱企業給予了一定的補償,但是由于能源價格政策有待于進一步理順,大量熱電企業和供熱企業由于企業效益較差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

二是供熱體制改革有待于進一步深化。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在按照面積征收熱費,未按照熱量收費,集中供熱節能環保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并且影響了建筑節能工作開展。

三是熱電()發電并網問題有待于解決。由于存在發電并網障礙,影響了熱電冷聯供技術的發展應用。

5.2 政策障礙

從經濟激勵政策和行政管理政策方面,對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支持有待于加強。主要表現在:

一是缺乏針對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財稅優惠政策。在許多政策文件中都指出“大力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但是缺乏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目前專門針對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財稅優惠政策很少。

二是缺乏對熱電聯產項目運行的監督鼓勵。我國對新增的熱電聯產項目實行項目的審評核準制度。但是,在項目運行期間,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一些以熱電聯產名義通過評審的電廠,在實際運行期間以火電廠方式運行,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缺乏對“小火電”與“小熱電”不同性質的正確理解。為節約資源。我國在電力行業發展過程中提倡“上大壓小”。對于中小火電機組,由于能耗高,污染嚴重,理應淘汰。而中小熱電機組由于采用熱電聯產方式,能源效率完全可以保持較高的水平,需要區別對待。并且,由于一些地區熱負荷比較小,根本不需要大容量的熱電聯產機組,由小熱電機組就可以在實現節能環保效果的情況下解決供熱問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調查結果表明,2003年,單機50MW以下的中小供熱機組共1859臺,容量20.99GW,占總臺數的88%,占總容量的48%,中小熱電機組占熱電聯產半壁江山)。但是,目前在新上熱電聯產項目時一味鼓勵大機組,小熱電機組很難通過評審核準。并且,一些能效水平較高的中小熱電企業在“上大壓小”過程中被淘汰。

5.3 資金障礙

我國經濟社會正在處于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統籌規劃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發展面臨著資金不足的障礙。主要表現在:

一是一些規劃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由于缺乏對熱網建設足夠的投資,影響了項目的建設和經濟運行。

二是對既有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許多情況下熱網損失偏大,影響了節能效果,而對熱網的節能改造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源。

三是在一些城市和城鎮地區,工業和居民用熱發展很快,并且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許多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在規劃階段往往就面臨著投資障礙。     四是一些有助于推動解決節能融資障礙的新機制(例如“合同能源管理”,“清潔發展機制”等)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領域涉足較少。

5.4 技術障礙

目前,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方面的先進技術,推動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實現更大的節能環保和社會經濟效益。此外,針對熱電冷聯供和集中供冷技術,目前在我國的學術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大部分示范項目也沒有收到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果,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

6 促進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發展的政策建議

進一步提高對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重視程度,理順體制機制 一是建議設立專門的部門,加強對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行業的統籌能力,研究制定我國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中長期規劃、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促進我國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積極推動電力體制改革,允許熱電()聯產項目與主電網并網,并參照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的相關措施對熱電()聯產項目予以鼓勵。

三是深化供熱體制改革,理順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和管理體制,推動實現熱電企業和供熱企業的健康發展。

研究制定鼓勵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優惠政策 建議國家出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管理條例》,在經濟激勵和行政管理方面制定支持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具體措施。這方面的具體建議包括:

一是從能源價格、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面,研究制定鼓勵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相關優惠政策措施。

二是加強熱電聯產新上項目的節能評估和審查,并通過實施熱電聯產監測認證制度加強對既有熱電項目運行情況的監督管理。對既有的熱電項目每2年進行一次監測認證,并與優惠政策掛鉤,以保證這些項目按照熱電聯產方式運行。

三是對“小火電”和“小熱電”區分對待,不盲目打壓“小熱電”。

解決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技術資金問題 一是研發和示范先進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技術。二是研究制定熱電冷聯供的技術標準和適用條件。三是研究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的節能融資方案(例如,節能服務公司和商業銀行的介入,嘗試CDM機制)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建議加快開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醞釀“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國際合作節能項目”。結合我國國情,借鑒發達國家推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政策和管理經驗,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鼓勵國外機構投資我國的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
【稿件聲明】:
文章轉載自合作媒體或其它網站,僅為傳播信息,不意味著贊同文中的觀點或證實文中的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盡快刪除。本網站標注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CCMSA清潔供熱分會。

  • 相關文章:
  • CopyRight 2022 清潔供熱分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4290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