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簡介
本項目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東至采源路、西至采福路、南至育林街、北至育勝街。規劃用地面積113908.58m2,該區域發展為生活居住組團,用地性質以居住為主。項目總建筑面積314732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250598 m2。申請二星級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申報范圍為1~3#、10#、15#、21~23#樓,申報建筑面積110083.34 m2。![]() |
![]() ![]() |
2綠色建筑主要技術措施
2.1節地與室外環境
建設用地原為空地,屬于城市新建設項目,占地范圍內無其他原有污染源。建筑工程區內土壤中氡濃度算數平均值介于1325~1573 Bq/m3之間,滿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程》(DBJ01-91-2004)的要求。本項目規劃用地面積113908.58m2,居住人數8227人,人均居住用地指標13.85m2/人。周邊配套設施齊全,社區衛生服務站、文體活動中心、菜市場、商業服務、社區服務中心、小學、初中、幼兒園等均在服務半徑內。
項目場地內交通組織流線合理,人車分流并設置有地下停車庫。地下建筑面積與建筑占地面積之比為達到2.84:1。
本項目所處地段屬于I類聲環境功能區,交通噪聲是本項目的主要噪聲源,通過監測項目場地周邊晝間和夜間的噪聲值實測值分別低于55dB(A)和45dB(A),場地噪聲標準要求。
場地內綠化率為30.6%,綠化面積達34856m2,采用綠地、透水鋪裝等改善場地熱環境,有效控制場地內雨水徑流,透水地面面積占室外地面總面積的53.74%。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制定實施相關的環境保護措施,針對施工項目設置有完善施工組織方案,嚴格進行文明施工,制定和實施大氣污染控制、水土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聲污染控制的專項保護措施,大大降低了施工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2.2節能與能源利用
(1)布局及圍護結構合理利用場地的現有條件,建筑基本以南北向沿周邊布置,每棟樓日照均滿足要求。體形系數為0.249/0.278。
項目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均滿足《北京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要求。
1) 外墻采用50mm厚特種防火酚醛板(A級)保溫,外墻傳熱系數0.56W/(m2·k);
2) 屋面采用40mm厚憎水膨珠保溫砂漿保溫,屋頂傳熱系數0.56W/(m2·k);
3) 外窗采用斷橋鋁合金中空玻璃窗(5+12A+5),外窗的傳熱系數2.7W/(m2·k);
(2)熱源形式
本工程冬季采用集中供暖系統,采暖熱源采用市政熱水,并經由小區換熱站向各棟樓供給采暖熱水,設計供回水溫度為85/60℃。
冬季采用集中供暖系統,采暖熱源采用市政熱水,并經由小區換熱站向各棟住宅供給采暖熱水。住宅每戶采暖采用分戶獨立熱計量方式,每棟住宅的采暖入口均設有熱量計量表,每戶入口設有分戶熱量計量表,以達到熱量分戶分攤的效果。
室內采用散熱器采暖系統,各個散熱器配置調節閥,以達到室溫調節的效果。
(3)照明系統
本工程照明系統充分利用天然光源采光,所有燈具光源采用高效節能型光源,不采用白熾燈。熒光燈具應采用節能型電感鎮流器或帶補償的電子鎮流器.補償后功率因數不小于0.9。樓梯間、電梯前室采用具有消防啟動功能的聲光控制燈頭,可在火災時自動點亮。
2.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引入2根管徑為DN200市政管線,區內成環,滿足小區生活和消防用水需求,市政供水壓力0.3MPa。生活給水分兩個區,1~5層為低區,6~18層為高區,高區采用無負壓供水設備。戶表前加設比例可調式減壓閥,防止超壓(P≤0.20MPa)。年市政用水量為170662.0噸。采用污廢合流制排水系統,首層單獨排出,二層以上排水由立管匯合后排至室外污水管網,經室外化糞池處理后統一排至中水處理站作為中水水源,處理后回用。屋面雨水采用建筑外排水方式,由屋面雨水斗收集,沿外墻排至室外,地面雨水經綠地下滲及過濾處理,排入小區室外雨水系統。
面盆、馬桶、小便器等衛生潔具采用高效節水型器具。
項目自建中水站,位于西側商業部分地下一層。設計處理能力500m³/d,中水站收集處理小區建筑排水,處理后回用于小區沖廁、車庫沖洗及綠化。工藝流程如下圖2-1所示。經處理后水質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 18920)對中水水質的要求。物業管理單位定期委托第三方及自檢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供水、中水進行檢測,保證用水安全。本項目中非傳統水源利用率為30.17%。

圖2-1 中水工藝流程圖


圖2-2 中水機房
項目對各戶用水、綠化用水、中水補水等裝設水表進行計量,并統計不同用途用水量,根據用水情況挖掘節水潛力。
2.4節材與材料利用
項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造型簡約,有良好的體形系數,合理的窗墻比,無凸窗,沒有大量的裝飾線與裝飾柱。在材料采購和施工過程中大量使用京冀地區生產或周邊地區生產材料,500km內建筑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量的94.85%。可再循環建筑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量的11.32%,采用高性能鋼筋,高強度鋼的用量比例為96%。全部采用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
將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時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分類處理,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環材料的再利用量721噸,利用率達到72%。
2.4室內環境質量
(1)光環境基地內所有建筑主沿線日照時數均滿足大寒日2小時日照要求。每套住宅至少有一個居住空間滿足日照標準的要求。
各個房間均滿足《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T 50033的相關要求,每棟樓地下均設置采光井,每單元設置3~4個側窗,與采光井相連,通過模擬分析,地下室采光系數大于0.5%的區域大于5%。室內空間能夠獲得良好的日照和采光。
(2)風環境
室外風環境模擬,夏季和冬季距地1.5m高處,風速小于5m/s,滿足人體熱舒適性要求。自然通風模擬,在夏季主導風向情況下,各戶型均能形成較為良好的貫穿式自然通風;各戶型內部所有房間通風狀況均良好,沒有房間處于通風死角區域。
(3)聲環境
水、暖、電、氣管道穿過樓板和墻體時,孔洞周邊用玻璃巖棉封堵隔聲;換熱站、水泵房、車庫風機房、電梯間、排煙風機口均采用低噪聲設備,排風口安裝消聲器減振、隔聲,機房做吸聲處理。每臺風機均采用減振臺座,吊裝風機箱設減震吊架;進、出風管上設柔性接管。
(4)空氣質量
地下車庫設置CO監控系統,并和車庫內排風機聯動。根據車庫內CO濃度控制地下車庫排風機啟停,達到節約風機運行能耗并且提高地下車庫內空氣品質的功能,車庫內CO最高允許濃度為30mg/m3。
2.5運營管理
(1)管理制度小區制定完善的節能、節水、環保管理制度。工程部對月度用電進行統計分析,各部門要合理安排生產避開高峰期用電,降低成本。公司行政部負責定期和不定期地宣傳節能降耗有關資料,各部門主管做好對所轄場所的用電、用水監督工作,各辦公場所做到人離水、電源關。建立用水計劃制度,嚴格控制用水量,防止超計劃用水。用水人員發現有跑、冒、滴、漏現象應及時報修。綠化澆灌用水及共公衛生間用水,應加強巡查管理,嚴防跑、冒、滴、漏現象。保潔員負責垃圾清運,垃圾桶分別明示“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廚余垃圾”,并將電池單獨回收。保潔員利用垃圾清運每日在指定時間從上至下收集垃圾并按照規定路線運至指定區域。
(2)智能化系統
采用封閉式管理,戶內安裝可視對講,安全報警按鈕,室外采用監控器、紅外對射電子掃描。
小區內設有消防總控制室,所有消防管線均引自消防總控室。住宅電梯前室的強弱電管井及電梯機房等處設智能火災探測器,消火栓箱內設消火栓起泵按鈕。消防控制室設直通消防部門的火警專線電話,火災時可以自動向消防部門報警。
(3)清潔能源交通系統
小區內置公共交通系統,配置2臺電動車,小區出入口預留電瓶車停車位,方便居民綠色出行。
工作日早晚上下班高峰時段每隔15分鐘從物業管理處發車,白天時段每隔30分鐘從分鐘從物業管理處發車,將居民從小區與交通站點間往返運輸。
3 成本增量分析
經過工程決算統計,項目綠色建筑總增量成本為397.2萬元。(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統計見表3-1)表3-1 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統計表
為實現綠色建筑而采取的關鍵技術/產品名稱 | 單價 | 應用面積 (m2) |
增量成本 |
中水收集系統 | 110萬元 | 110083.34 | 110萬元 |
清潔交通 | 10萬元 | 110083.34 | 10萬元 |
智能化系統 | 39萬元 | 110083.34 | 39萬元 |
圍護結構保溫 | 120.1萬元 | 30036.5 | 120.1萬元 |
車庫CO聯動系統 | 20萬元 | 64134 | 20萬元 |
透水鋪裝 | 98.15萬元 | 49078 | 98.15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