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同等規模商用寫字樓每年每平米用電量約為90~170千瓦時,總部寫字樓約為110~130千瓦時,每平米用水量約0.65~1.03噸。中國海油大廈2012年每平米用電量為107.62千瓦時,平均每平米用水量0.59噸,屬于節能型大廈。大廈自2006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后通過不斷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6年減少碳排放量3,736噸,留下了一串綠色“碳足跡”。
理念節能——
致力于小致力于細致力于行動
一張印有多項節能措施的節能減排宣傳單新出爐,中國海油大廈的工作人員就把它送到每一位客戶的手上。宣傳單收集了多項節能小常識比如選購環保節能燈、空調節電、冰箱節電等等,內容涵蓋室內電器節能環保、廚衛電器節能環保、家用小電器節能環保、汽車節能環保多個領域。工作人員介紹說,此舉意在讓客戶從點滴入手;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良好的節能環保行為。
其實,理念節能在中國海油大廈由來已久。在中國海油大廈的每個角落,都會看到這樣的節能溫馨提示:“為了節能,請勿靠近扶梯”、“請關閉飲水機電源”,細致到平時不曾注意的節能細節。盡管是一句簡單的提醒,但如果這句提醒能夠影響到所有的客戶,積少成多,節約的能源將是巨大的。
中國海油大廈連續六年參加節能減排專題活動和地球一小時活動,客戶參與節能活動的程度也逐步升高,參加節能簽名的客戶累計達到4400人次。管理中心所有員工遵循“上二下三”的原則,很多人自覺將用完的電池放到指定的廢舊電池回收箱,離開工位時會將電腦設為睡眠狀態。 因為這些日常細節性的節能行為,中國海油大廈平均每年比同等寫字樓每平方米少用電23千瓦時,少用水0.44噸。
隨手關燈、隨手把電腦從待機轉為關機,一個隨手動作,不僅是行為上的飛躍,也是意識上的飛躍,是長久以來一種企業文化的貫徹。
管理節能——
分項統計量化措施
采訪中,中國海油大廈管理中心總經理侯國強收到一條協和醫院今天能耗數據的短信,這樣的短信每天都會定時飛來。 這是公司創建的一套“日統計”、“周對比”、“月分析”、“季總結”和“年報告”的能耗分析管理模式。據侯國強介紹,在中國海油大廈,每天的能耗數據都可以與上一年度進行對比。節能變成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數據。
地下一層的機房干凈整潔,安全通道一目了然,管線、設備上醒目的標識一清二楚,工具擺放有序合理。工作人員介紹說,根據季節變化,大廈工程人員每兩周對大廈52臺空調機組進行一次調整,夏季供冷季根據室外溫濕度變化制定冷機的啟停時間,大大減少了能源消耗。
中國海油大廈設計于2003年,其當時的設計標準與07年國家正式實施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著很大差別,許多與綠色節能相關的硬性指標都不具備,但是大廈通過綠色運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海油特色的綠色運營管理體系。例如將節能工作標準化,保證每個員工都能執行節能標準,制定了包括衛生間的面盆出水量為65-70ml/s、小便池沖水一次2.1-2.3L、員工隨手關閉節能開關等在內的可執行的節能標準24條,出版了《物業管理與服務圖示標準》,將節能做法向規范延伸。
技術節能——
重點部位“瘦身” 基礎處方“保健”
在理念節能、管理節能的基礎上如何再節能?還得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科技是實現環保的重要保障,依靠科技實現節能減排,而節能減排過程中又促進了科技提檔升級。
經歷了多次大廈節能技術改造的侯國強經理向記者介紹,大廈采用了節能空調系統、節水系統、中空Low-E鍍膜玻璃、節能電梯、中庭自然采光、高效的采光照明等林林總總的綠色節能技術多達幾十項,從建筑圍護結構、空調系統、照明系統、電梯系統、能耗監測系統等方面實現綜合節能。
通過統計發現,空調是大廈耗能“大戶”。大廈的空調系統設計充分考慮功能、朝向等影響因素,細化空調分區,注意部分負荷時的冷源和輸配系統調控措施,空調系統設置板式換熱器,實現采暖期冷卻塔可直接供冷,達到節能的目的。若員工下班后忘記關空調,末端空調9小時后會自動關閉,每年節電40萬度。
在開展重點項目的同時,大廈還注重在生產一線實施小型技術改造。空調水泵加裝變頻,降低了水泵頻率,因此一項每年就可節電9.36萬度。日常洗手的水量也被‘動了手腳’。“經過反復測量后,我們將出水量定在每秒70毫升,既達到了節水的目的,又保證了客戶洗手的舒適性。”此外,大廈提出了實施預防式維護保養的節能思路。以空調水泵的維護保養為例,每1000小時更換一次潤滑油、軸承運行20000小時更換。專業化的設備設施運行,為節能減排作了重要貢獻。
概括起來,經過各項改造措施,每年可節電53.76萬度,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碳超過516.1噸,每年節水9200余立方米。這些措施讓前來參觀的北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眼前一亮:“很多節能措施我們從沒見過。”這些示范性案例為北京市進一步節能提供了新思路。
成本控制——
科技助推建筑更綠
綠色節能技術重在應用和優化組合,而不是技術的無節制堆砌。不論是在改造中還是在新建時,都必須采用較為可靠適用的綠色建筑技術,在合理的成本目標之下,進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計算,綜合考慮時間和投入累加費用兩條曲線,實現在建筑運營同期內的最小耗費。
綠色節能技術的初期投入確實要高于普通設施設備的技術,但此后的運營成本卻很低,有一個長期收益的過程。大廈每年僅節能一項就可節省大量開支。
為了節能,大廈工作人員可謂各顯神通。空調系統冷水機組安裝的BTS球洗節能系統就是任書平和大家經過調研分析而安裝應用的。當時北京應用此裝置的單位極少,大家只能自己查資料,做比較。大廈里的很多節能技術設備都源于員工在工作中的創意。
原來,昂貴并不是綠色理念的代名詞。將科技因地制宜地加以應用,就可以把建筑變成“綠色”的。中國海油大廈這座綠色建筑功能強大的自動化管理系統,不斷收集數據,為未來的既有建筑改造提供方案。
節能的道路越往后越難走,“怎么將擰干的毛巾再擰出水來?” 不能簡單地為了節能而節能。在下一步,在保證舒適度的同時,大廈將節能的理念和技術向各個環節延伸。節約的都是利潤,隨著節能意識的提高,成本控制也成為習慣并延伸到工作的各個方面。825項采辦材料都經過多家市場比價確定,材料費下降15%;使用率較高的衛生間加裝烘手機、CWS擦手機,月節省3000元擦手紙和300卷衛生紙;提倡就餐采取“少取多次”的用餐方式,日減少30公斤垃圾……多種施工用料、設備構件的材料、性能、用途。將節能效果作為物料采購的一項重要衡量指標,同時在供貨商的選擇上也做到貨比三家,尋找性價比最高的貨物。
機房里厚厚的留言薄上寫滿了各種語言的留言,“有魅力”、“很精彩”是其中的關鍵詞。很多世界先進的公司參觀機房后馬上提出拜師。
2012年,中國海油大廈成為2012年第24批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中唯一一家獲得二星運行標識的單位。鑒于項目的創新性、典型性,獲得2013年度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大廈管理中心經理侯國強也被國家住建部綠色建筑委員會聘為綠色建筑評審專家,其物業全方位節能管理被稱為物業行業的標桿,被中瑞合作低碳城市項目譽為“海油模式”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