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積極構建全面涵蓋三大產業的生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和綠色經濟,逐步形成與生態經濟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突破資源缺乏的制約,不斷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為廈門“再創環境新優勢、尋求特區新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開展環保工作,維護了廣大群眾環境權益。
目前,液化天然氣利用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5.6億元,鋪設完成天然氣過海管線,加快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在原島內管道燃氣設施逐步完善的基礎上,配合島外城市化建設,配套建設管道天然氣設施。
同時,作為國家“公共服務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為推進節能減排,廈門市大力推行壓縮天然氣(CNG)公交車,建設CNG加氣站,全市已有310部天然氣公交車上路,運行狀況良好。2011年,廈門市還擬更新1000輛使用壓縮天然氣(CNG)的雙燃料出租車,淘汰更新高污染公交車和出租車6000多輛,推廣使用液化石油氣、液化天然氣和壓縮天然氣,并全面實行機動車排氣環保標志制度,減少汽車尾氣污染。此外,廈門還建成了福建省首座電動汽車充電站和首批3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首批純電動汽車已上路行駛。
廈門市還大力開展垃圾發電資源綜合利用,優先安排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上網并予以全額收購,建成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東孚填埋氣體發電廠,另有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和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再建。制定《廈門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專項規劃(試行)》,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新建和擴建的教學宿舍樓、酒店等,多數采用太陽能集熱熱水器或熱泵可再生能源,全市使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示范項目建筑面積約240萬平方米,并將可再生能源推廣到農村建設中,在翔安區、集美區選擇了3個自然村作為“太陽能示范村”。
為保證收獲更多的藍天,廈門市還治理重點污染源,淘汰所有中小型燃煤和重油鍋爐,實施電力、集中供熱和大型燃煤鍋爐脫硫和煙塵污染治理工程,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去年的環境空氣質量年均優良率保持在96%~99%的水平,3種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