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之事,早已有所預料,但還是因為過于突然讓人感覺有些措手不及——這是許多北方網友對于哈爾濱因為供暖導致PM2.5爆表、車禍連發、高速封閉發出的感慨。這意味著,自今日(10月20日)起,我國北方自北往南將相繼進入“霧霾時代”。這還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將會失去太陽能,擁有電熱器的家庭比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的家庭更容易洗到熱水澡;高速關閉將成為常見之事,高速哪天開了絕對是燒了高香的結果;開車出遠門,將成為奢談,迷霧會讓所有的司機失去對駕駛的欲望……
哈爾濱進入了迷霧時期,下一個將是長春、沈陽,再下一批就是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每逢供暖,必然大霧,近兩三年的經驗積累,已經讓全體北方人擁有了對于迷霧規律的客觀認識。而如何防范霧霾生活里的種種不便,便成了廣大市民要提前準備的頭等大事。而作為地方的政府部門,面對這場即將到來、注定到來的霧霾災難,也應該有所準備。
一者,合理規劃供暖時間。當煤仍然是供暖的最主要燃料能源,供暖導致霧霾,就一直會是整個北方難以擺脫的夢魘。此語境下,盡可能的推遲霧霾來臨的時間,也應該是一種良性的選擇。筆者所在的城市,一般情況下是11月15日供暖,但是,每年的11月15日的氣溫并不一定,時冷時暖,各個城市、各個地方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安排供暖時間,不能“一刀切”而造成資源浪費。
二者,關停污染企業,停止城市拆建。在對大氣PM2.5的貢獻中,未經脫硫脫硝的大氣污染企業和城市拆遷與貢獻粉塵的建筑工地,從來都是主力軍。面對注定要來的霧霾天氣,政府部門應當機立斷,提早關停一天,霧霾天就可能少來一天,公眾就可能會少呼一天的新鮮空氣。當然這需要地方政府能夠放棄GDP崇拜的觀念,忍痛割肉。
三者,倡導綠色環保的公共出行方式。當下而言,城市擁堵已經成為常態。進入10月底、11月份初,如果城市擁堵的狀態不能改善,則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必將與燃煤合力在一起促使霧霾的早日到來。對此,一些二線城市,還應該及早限號,或是遲早研究限購對策。并且,在11月份,要倡導綠色環保的公共出行方式,減少汽車出門時間。
霧霾時代已經開啟,社會對于霧霾時代的防治也應該“先下手為強”。坐視不理,從來不是認真負責的態度,靠冷空氣南下的大風,不會吹散經久不息的大霧天氣。今年9月份,國務院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雖然如此,大氣污染防治從來都是“從現在做起”的事。能早關停的污染企業,還是應該遲早關停,能夠早停工的粉塵制造建設單位也應該遲早停工,能夠早限號限購的城市,也應該遲早限制.
請掃描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