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靖邊縣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引進多家大型電力企業,積極開發低碳環保的綠色新能源。經過5年的快速發展,靖邊縣逐步形成了以新能源產業園區為平臺,太陽能、風能發電為支撐的新能源產業,分別建成500兆瓦的風能并網發電項目和50兆瓦的太陽能并網發電項目,新能源項目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靖邊正在改變能源開發“油氣獨大”的局面,呈現出一個多元發展,結構優化的產業發展新景象。
得天獨厚的新能源“風水寶地”
靖邊是發展新能源的“風水寶地”,年平均日照時間大約288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為每平方米5200兆焦以上,屬太陽能資源二類地區;另外靖邊地處內蒙古冷空氣南下前鋒,主風向和最大風能密度的方向基本一致,年有效風速時數在1500-2200小時,是我省風力資源最好的優勢地帶。充足的光照條件、豐富的風力資源和大片平坦的土地為靖邊建設大型風能、太陽能發電站提供了先決條件。處于全亞洲發展新型能源首席位置的中國國電,其新能源開發的比例占到17%。該公司在靖邊的前期工程負責人董先生說:“國電在寧夏、青海等地也有發電站,但是相對而言,靖邊的空氣質量更好,透光率更高,轉化效率更理想。遠期規劃中,太陽能、風能發電與靖邊得天獨厚的天然氣資源相互結合的互補前景是國內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敢為人先的新能源發展戰略
靖邊被稱為“中國的科威特”。這里擁有世界級整裝大氣田,是“西氣東輸”重要樞紐;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豐富的煤炭、油鹽等礦產資源,靖邊算得上是中國能源大盤上的重要樞紐。但是多年來,靖邊一直依靠“油氣獨大”、結構單一、粗放式發展的“石油財政”。如何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2007年靖邊提出在實現資源深度轉化利用的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用超前的眼光占領未來的發展高地,將發展新能源作為今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友好的重要產業戰略。于是,靖邊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惠的招商引資條件,開始大張旗鼓地招商引資、投資建設新能源。
2008年3月,我省首個投資建設的山東魯能集團風電項目在靖邊奠基。隨后,國電集團、華電集團、華能集團、大唐集團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陸續進入靖邊,進行風力測試,靖邊儼然成為國家及地方各大電力集團爭相進行風電開發建設的一片熱土。與此同時,中國華電、中國國電、國華能源、陜西光伏等電力公司先后入駐靖邊光伏產業園區,2010年,靖邊建成我省首個太陽能光伏產業示范園區。
新能源“破繭成蝶”華麗轉身
經過5年“破繭成蝶”的建設,靖邊曾經廣袤的荒原上到處建起了轟隆隆的“大風車”,近千個大風車讓曾經飽受狂風肆虐的靖邊成為一個源源不斷輸出資源的寶庫,大漠荒風實現了真正的華麗轉身。截至目前,靖邊已累計建成風力發電項目10個,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達500兆瓦,今年累計發電50000萬度,實現產值24486.01萬元。華能四期、魯能二期等7個項目均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目前已完成建設總量的90%,力爭年底建成350兆瓦的規模;另外,2013年,靖邊又規劃了龍源龐畔、國電草山梁二期等6個風電項目,建設規模將達300兆瓦。
風起之時,滿目生機。據華能的負責人介紹,一個風車每轉一圈產生一度電,一個50兆瓦風電項目每年可發電1億度,可實現總產值5300多萬元。按照目前靖邊城市居民戶均年用電量100度計算,5年以后,靖邊縣年發電量將毫不費力地供應一個人口大約33萬的城市正常運轉3個月。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新能源帶來的是用經濟無法衡量的環境效益,同樣一個50兆瓦的風電項目可節約標煤約3.03萬噸,減少一氧化硫排放量約7.79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11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339.34噸,二氧化氮排放量約350.24噸,煙塵等有害物質排放量約409.93噸。
再放眼靖邊太陽能光伏產業園區,一派生機盎然的新氣象。在靖邊的楊橋畔,那些曾經不被利用的荒地變成了一望無際可吸收轉化太陽能的硅體板,硅體板把充足的光能熱能高效轉化后,變成可利用的電資源上傳國家電網,目前這個光伏園區已建成50兆瓦裝機總量,年發電總量達5877萬度,產值5137萬元。作為全省首期發電的光伏產業項目,靖邊光伏產業園區順利建成并網,這代表了靖邊縣已邁出建設全國綠色新型能源之都的第一步。“十二五”末靖邊將形成15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項目基地和200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這將超過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總裝機容量62.5兆瓦的光伏發電產業示范園。未來的靖邊將以新能源逐步代替傳統能源,把新能源作為一個新的增長極,最終將建設成為全國的綠色能源縣和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請掃描國際金屬太陽能產業聯盟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