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普遍認為,《通知》的正式發布,對光熱發電行業的發展無疑將會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同時將為光熱發電下一步進行大規模商業化推廣打下良好的基礎。
搶占示范項目新商機
按照《通知》要求,今年10月底須完成示范項目向國家能源局層面的上報。
據了解,為搭上示范項目建設這班順風車,目前國內數十個項目的業主正在加緊進行申報籌備工作,以趕在10月31日之前上報示范項目申請材料。此外,《通知》公布后,一些僅僅做過項目規劃的企業也在躍躍欲試,開始準備嘗試申報示范項目,而一些投資商們則開始研究光熱發電市場的介入機會。據了解,在此次示范項目申報中,眾多國企、民企、央企和外企將展開同臺競技。種種跡象表明,光熱示范電站落地正在開始逐步點燃整個行業的熱情,也將成為行業爆發的重要催化劑。
《通知》要求,示范項目以拋物面槽式、熔融鹽工質塔式和水工質塔式三種技術路線為主,申報的裝機單機不低于50兆瓦。《通知》還提出,項目資本金比例不低于總投資的20%,建設期按2年、經營期按25年計算;資本金財務內部收益率,則參考新能源發電項目的平均收益水平;增值稅稅率暫按經營期25年內的17%測算。同時為了減少重復建設和浪費,《通知》對同一技術來源和類型的項目進行數量控制,同一項目業主在一個省的項目超過1個時,應為不同的技術路線;企業可以在不同地區申報項目,但總數不超3個,同一技術路線和技術來源不超過2個。
“政策對于技術路線和資源條件的限制并不多,幾乎沒有設置門檻。”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一位專家坦言,雖然《通知》中附件《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技術規范》對拋物面槽式、熔融鹽工質塔式和水工質塔式都做了明確的技術要求,但是并沒有限制其他形式項目的申報。在區域項目申報方面,《通知》中對于技術路線的限制,則更大程度地鼓勵了光熱發電的技術創新。
“通過前期的研究摸索,目前光熱發電的產業鏈已基本打通,將會在示范項目的建設中逐步突破,并發展出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的廠家。”國泰君安證券研究員谷琦彬認為,2015年是我國光熱發電商業化發展的元年,而此前只能算是試驗摸索階段。
據介紹,在國際和我國光熱發電產業的發展路徑上,大體都被劃分為蓄勢、示范、成熟三大階段。經過第一階段在技術和產業鏈制造能力方面的多年積累,我國已具備跨入第二階段的基礎能力,即通過一定規模的商業化示范項目建設來驗證在我國開發光熱發電項目的商業、經濟和社會價值。在成功完成示范后,再大規模擴大光熱發電的建設規模,進入第三階段。
“從《通知》內容看,示范項目技術方案的先進性、設備的國產化率、經濟性測算指標的合理性、項目前期工作情況,以及項目是否具備近期開工條件等將作為審核示范項目的參考。”上述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表示,雖然示范項目申報幾乎對所有參與方都敞開了大門,但最終是否能入選還需要進行綜合評審。
據了解,在此次示范項目申報中,已獲核準備案、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或已在建的項目有華電金塔、甘肅光熱阿克塞、中廣核德令哈等,因上述單位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十分齊備,目前僅需按照要求準備相關資料上報即可。
光熱發電行業瓶頸待解
光熱發電是指通過數量眾多的反射鏡,將太陽的直射光聚焦采集,通過加熱水或者其他工作介質,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再以熱力循環的方式用高溫高壓水蒸氣推動汽輪機發電機組工作,產生電能的過程。
據了解,光熱發電在全球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技術。上世紀80年代,美國便開始了商業化項目運作。近年來,美國、德國、丹麥等都提出了目標,丹麥甚至提出到2030年光熱等可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100%。我國光熱發電起步較晚,隨著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日漸重視以及能源消費結構的日益優化,光熱發電近年來呈快速發展趨勢。
“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發電設備容量達13.6億千瓦。與這一數字對比,我國光熱發電未來替代傳統一次能源消費的潛力十分巨大。”國家發改委新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潤青表示,我國可進行集中開發的光熱發電裝機容量高達3億千瓦以上,光熱發電展現出非常好的發展潛力和前景。
據了解,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光熱發電技術具有優異的環境特性。每發一度電,傳統火電將會帶來900毫克的碳排放,天然氣為435毫克,光伏為110毫克,風能為17毫克,而光熱發電僅為12毫克。
不過,在我國光熱發電領域,多年來由于存在成本較高以及技術不確定等因素,一直飽受詬病。中投顧問研報稱,光熱發電具備多重發展優勢,但在我國的總體進展較慢。在“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中,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目標為100萬千瓦,但由于技術和成本障礙,距離“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十分遙遠,光熱發電要想進入一個快速增長階段就必須破除目前存在的種種障礙。
首航節能近日在官網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預中標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槽式光熱發電一體化監控系統協助開發及示范應用項目”,中標金額為29.65萬元。首航節能表示,該項目的獲取對首航節能光熱發電新業務的發展意義重大,表明國家電網等機構對公司多年在光熱發電領域布局和技術儲備的認可。
多位業內專家明確表示,當前光熱發電最致命的短板便是成本問題,因為每種可再生能源發電形式,都會經歷從國家補貼到推向市場的過程,真正進入市場化之后,決定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仍然是成本。
對于上網電價問題,平安證券研報認為,光熱示范電站的落地對于上網電價機制制定、光熱產業鏈發展等將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產業發展前景向好
事實上,雖然我國光熱發電總體進展較慢,但在相關產品和技術日趨成熟、國家政策支持不斷明朗的情況下,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已經開始在核準項目上提速。同時,國家能源局已基本確定了我國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發展的進度表,即2014-2016年通過示范電價政策扶持完成一批商業化示范項目建設,2017年進入大規模開發建設階段。
據了解,正是由于看好光熱發電產業的良好前景,中控科技集團、中廣核太陽能公司、國電投集團以及中海陽等目前已經建成或正在籌建光熱電站。其中,已經建成的最大的光熱電站是青海中控的10兆瓦塔式電站;此外還有6個示范實驗電站,總裝機量為3.8兆瓦。
中海陽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光熱發電在技術上日趨成熟、成本也在逐步降低,這些對于光熱發電的發展,以及國內光熱發電市場的規模化發展都十分有利。中海陽對光熱發電的未來前景十分看好,同時正在加緊進行相關布局。
據最新發布的《全球光熱發電市場預測報告2015-2025》預測,隨著各國利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發布,全球光熱發電市場將在2017年重新恢復生機,并在此后的10年內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到2025年全球光熱發電裝機規模有望達到22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