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環境問題日趨惡劣,各國都將新能源作為重要的能源形式,我國也不例外。除了環境問題之外,傳統能源供應日趨緊張,也是我國經濟推行新能源戰略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我國的煤炭的儲采比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7年的45年下降至2013年的31年;石油的儲采比有所上升,截至2013年底,我國的石油儲采比為11.9年;天然氣的儲采整體呈下降趨勢,2013年為28年。我國開發新能源已經刻不容緩。
新能源發展政策環境
基于上述背景,我國正積極出臺政策推動新能源行業發展。如被業界奉為“國家新能源發展戰略”的《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包括核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也包括煤化工等傳統能源體系的變革。
國家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先后發布了《關于節約能源使用新能源車船車船稅政策的通知》和《關于完善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政策的通知》。
國家出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就明確提出要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打造低碳清潔、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國家連續發布多項關于新能源的政策,體現國家對于新能源推廣的信心和決心。
新能源行業掘金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從政策導向來看,可再生能源望在十三五期間迎來最好發展,而光伏、生物質能、風電三大清潔能源又最受關注。
光伏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數據顯示,2004年全球光伏發電需求為1GW,到2015年預計需求將升至57GW,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20%,這一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幾類新能源。我國光伏主要采用地面電站與分布式光伏兩類并網發電形式,其中地面電站投資回報較高,因此市占率更高,分布式光伏市占率僅有20%。不過,地面電站需要用到大量的土地,在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不適用,因此,未來5年,分布式光伏發展前景值得關注。
我國風能資源,無論是陸地上的,還是海上的都極為豐富,因此風能也成為繼火電與水電后的第三大主力發電能源。與后兩者相比,風能所占市場仍舊較小。數據顯示,2014年并網風力發電裝機容量為9581萬千瓦,占全社會并網發電裝機容量的比重僅為7.05%,遠低于火力發電的67.34%和水力發電的22.2%,未來風電發展空間極為廣闊。
生物質能采用城市垃圾等物質焚燒的方式發電,具有儲量大、分布廣與污染地的優勢。目前這一能源在我國電力結構中比例較小,僅為1/10。預計在能源供應緊張、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生物質能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上數據信息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