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是人們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然而,受到資源短缺、輸送方式、能源價格、市場、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制約,開發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開發太陽能光熱利用為主的能源供應系統成為人們的新選擇。京津冀地區屬于太陽能資源的二、三類區域。年太陽能輻照量在5020~6280MJ/m2·a,太陽能資源豐富,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河北省相關企業、科研單位在建筑、工業、服務業、農業用能等方面開展了大量試驗示范工作,為太陽能的產業化利用提供了先例,筆者就河北省太陽能熱利用產業化用能做一分析探討。
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太陽能熱利用已經歷了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由“草根”行業逐漸成為了“高大上”的行業,繁華背后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何調整并改善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用能結構,值得商榷與探究。
1. 建筑用能
在我國,建筑采暖、制冷約占社會用能的1/3,京津冀地區大部分村鎮房屋依然是370mm磚混結構,外墻均未加任何保溫措施。這些區域的小鎮及農村住房基本上以獨立院落為主,即院落的正房四周或三面無建筑物包裹。按照國家住建部發布的資料表明,北京地區小城鎮采暖能源強度為18~25千克標煤/平方米每年,比同緯度發達國家采暖能源強度高出1~1.7倍。按照在河北省石家莊的實測數據表明,在-11℃~-8℃氣候狀態下,370mm磚混圍護結構,在20平方米房屋內試驗,要保持室內13℃~14℃,直徑120毫米蜂窩煤爐具需始終保持旺火狀態,且不能封火,由此推算每個農戶冬季采暖室內若達到15℃及以上,采暖消費需4~5噸原煤。在河北省北部等嚴寒區域,采暖期增加一個月,消費量將增加至6~7噸,再加上炊事和生活熱水,煤耗將再增加0.6噸原煤。照此計算,華北南部用煤量平均達5.1噸,河北北部用煤量將達7.1噸甚至更多,取均值每個家庭需消耗原煤6.1噸,折標煤4.36噸/ 年,河北農村及小城鎮采暖將需要標煤4360萬噸/年。為了解決這個巨大的能耗問題,河北維克萊恩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了太陽能為主、多能互補的供熱采暖研究示范,形成了“圍護保溫+太陽能集熱+輔助能源+自動控制”的技術模式,圍護保溫層在60~90mm,太陽能集熱面積與建筑面積比值為1:3;該項技術的效果是保證室溫在15℃以上,四季熱水供應,太陽能保證率在60%以上;系統使用壽命為15~20年,系統投資回收期與燃煤相比縮短為6~7年,與燃氣采暖相比縮短為3~4年,與電暖相比縮短為1~2年。
2. 工業用能
隨著新《環保法》的出臺,工業燃煤供熱水、供蒸汽的供能形式受到了嚴格限制,限期煤改油、煤改氣或煤改電,由此推動了太陽能在工業中的推廣運用。如皮革加工業的熱水用能,形成了“太陽能集熱+ 電熱(或燃氣)輔助能源+ 自動控制”的技術模式,該項技術保證了水溫在70℃以上,四季熱水供應,太陽能保證率在70%以上;系統使用壽命為15~20年,系統投資與燃氣相比縮短為3年,與電熱相比縮短1~2年。
太陽能在工業的另一利用方式是產品干燥,采用太陽能低溫調濕除濕型烘干系統,形成了“太陽能集熱+儲熱器+電熱輔助能源+空氣源熱泵+自動控制”的技術模式,系統提供的熱介質為80℃,核心技術是“太陽能復合串接真空集熱管”,可向外輸出100℃熱介質。木材烘干溫度在40℃~75℃,木材的干燥程度不受自然條件、地區、季節和樹種的限制,可根據用戶的要求獲得適合的含水率,并能保證其干燥質量。
3. 服務業用能
鑒于高校、軍營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后勤服務及開水供應成為各單位的能耗大項,如一個百人單位,電熱水器輸入功率為10千瓦,日耗電量在100 度以上。對于上萬人的高校,采用太陽能中高溫集熱技術,為其提供飲用開水成為單位節能降耗的重要措施。太陽能開水系統采用“太陽能+電熱輔助+自動切換控制”技術模塊,核心技術是“太陽能內聚光真空集熱管”,這種集熱管通過自身的CPC聚光器把陽光匯聚到接收管上,實現360度采光,接收管溫度達160℃,用這種集熱管組成模塊,無需跟蹤,安裝管理便捷,內襯食品級不銹鋼管,衛生可靠。目前已經完成工程400多項。系統回收期與燃氣開水器(鍋爐)相比縮短為3~4年;與電熱鍋爐相比縮短為1~2年,經濟效益可觀。基于該系統可向外穩定輸出≥120℃的導熱介質,亦可向更廣闊的用能范圍拓展。
太陽能熱利用雖然節能效益、環保效益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認識宣傳不足
在能源緊缺的情況下,人們對太陽能光熱利用存在認識誤區,依然停留在僅提供熱水洗澡方面,所以導致政策上支持力度較少,相關部門沒能給予重視。為此,需要行業本身加強宣傳力度,明確指出太陽能光熱技術的實用性和高技術性,以便得到國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國家光熱“十三五”8億平方米保有量目標,也能讓業內人士看到希望。
標準化計量有待落實
由于系統能源輸出計量水平低,導致無法考核。比如地熱采暖可給予電力需求補助,太陽能采暖是否可對照執行呢?光伏發電接入電網可獲得補助,光熱是否可入熱網,由單戶或小單位供熱變成區域供熱,比如一個村莊,這都需要計量技術的跟進。
針對目前行業發展現狀及相關部門對太陽能熱利用行業認識的不足,筆者建議:
首先,加強行業宣傳。太陽能熱利用產業聯盟應組織地方太陽能行業協會、太陽能企業邀請國家相關能源部門領導及社會大眾媒體到企業視察
調研,關注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發展,以了解太陽能熱利用行業的現狀。
其次,繼續加大示范力度。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鎮連片開展太陽能為主采暖熱水技術推廣示范,經過“十二五”的試驗區示范,目前該技術已經成功在廊坊固安縣的小范圍示范,得到了河北省領導和國家建設部農業部太陽能光熱專家領導的認可,太陽能保證率可達60%以上;而且回收期短,可超量用能8年以上。適用于四層以下建筑的采暖和四季熱水需求,特別適合機關、學校、醫院、農戶的采暖、熱水需求和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效益顯著。此外,利用太陽能為企業提供100℃~200℃的中溫熱能,減少煤炭消耗,緩解高檔商品能源的供需矛盾。
再次,加強太陽能供熱采暖計量技術研究。力爭拿出標準化成套計量設備、計算方法和可靠數據,為政策支持提供可靠數據。
最后,對于采用太陽能為主的采暖和產業化用能力爭給予財政、稅收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國家治霾政策和財政補貼款項,推動行業創新,積極開展太陽能中高溫光熱技術、光熱發電技術、光伏光熱聯產技術、高效低溫熱泵技術的研發、引進、消化吸收,爭取到科技列項資金支持。
總之,太陽能熱利用在產業化發展的同時,要能看到更長遠的廣闊利用空間,為更好地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貢獻太陽能熱利用行業力量。